【委员风采】】陆佳——深耕电池制造,以数字化激活传统产业 | |||
| |||
“对传统制造业来说,数字化不是选择题,是生死攸关的生存题。”6月30日,浙江古越电源有限公司总经理陆佳翻看着各部门的改造台账坦言道,数字化远非简单设备上提升,核心是理顺管理流程,重新审视每个环节、梳理每道工序、细抠每项标准,精打细算过好日子,也就是把老一辈那套“抠搜”法子,更精准地归集到系统里。 古越电源创办于20世纪90年代末,凭借拳头产品——摩托车用铅酸蓄电池,长期稳居国内行业龙头地位,先后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如今作为全市首批国家数字化改造试点示范单位,古越电源的数字化改造项目将于今年8月全面落地,眼下已进入冲刺阶段。 走进企业生产车间,铸板、涂片、装配等环节的数字场景应用令人耳目一新。通过定制化ERP系统与MES系统深度融合,构建起“计划—执行—监控”三层联动体系,从铅粉配比到成品包装的20余道工序,全部实现扫码追溯。 “最直观的变化是订单周期缩短、产能显著提升。”陆佳介绍,尽管摩托车用蓄电池属于细分领域的“小众”产品,但古越电源近年仍实现逆势增长:2024年产值同比增长23%,销售额增长16%;2025年产销规模有望突破4亿元,同比增幅预计超10%。 作为数字化改造牵头人,陆佳尤其关注蓄电池一致性这一核心指标的管控。“电池组里每个单元的电压、容量、内阻是否接近,直接影响寿命和安全。”他介绍,通过数字化系统对生产过程的精准控制,产品质量一致性显著提升,一线员工的质量意识也随之强化。 在车间,质检员正在平板上查看每个电池的充电电压、大电流检测等工序情况。“这是最关键的一致性检测。”陆佳拿起两块电池解释,“以前靠手工和抽检判断,现在系统直接报警推出淘汰。” 数字化改造后不良率下降,一致性稳步提升,曾因价格竞争流失的客户订单,也凭借质量优势重新夺回。 不止如此,陆佳还在稳固国内配套市场基础上,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海外市场。“东南亚、欧美是摩托大国,我们要让古越牌子从国内第一走向世界认可。”抱着这样的信念,古越电源从2008年开始试水海外。 “中小企业搞数字化,最怕‘投了钱没效果’。”作为经济界别委员,陆佳将自家企业实践中的思考转化为推动行业发展的建言。在提案《加快数字化改造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他从数字赋能、聚焦难点、健全机制三个维度,为上虞制造业转型升级支招。 “要推动数字产业化,瞄准元宇宙、软件和信息技术产业等方向,培育数实融合典型应用场景。”陆佳建议,以上虞电机制造、纺织印染、汽车零部件等行业数字化改造试点为契机,谋划数字化改造2.0水平推进,鼓励企业争创数字经济示范试点。针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的认知低、基础水平低、工具利用率低等问题,他提出通过政策补助、入企服务等方式,帮助企业提升数字化水平。 在数据价值化方面,陆佳呼吁加快“杭州湾上虞数创港”建设,发展数字化转型服务和算力产业,推动数据资源整合归集、利用共享。同时加强数字人才供给,推动龙头企业与高校合作,培育本地数字化服务商。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数字化改革,建设铅酸蓄电池产品PLM+ERP+MES+QMS四维度集成平台,全面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理。”谈及企业发展规划,陆佳感慨,打开传统产业的突围之门,拼的就是精细化管理,靠的就是“精打细算”,而数字化这把钥匙肯定是越用越灵、越用越利。
(冯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