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风采】叶英君 —— 以民宿为支点,让老城区焕发新生机 | |||
| |||
一个春日下午,记者循着导航定位,从老城区凤山路拐进一条小巷子,无路可开时,四处张望,蓦地看到“城里来客”四字店招,又见下面伸出一条窄窄的茅草屋檐,檐下开着一扇小小的门。“就是这里了。”叶英君从门里笑着探出头来。她告诉记者,这里原来是一家商务酒店,去年经过改造,变身为一家城中民宿。 随着乡村游的兴起,这些年,虞南山区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民宿,就算不在山区,也大多依山傍水。为何反其道而行之,把民宿开在了车水马龙的老城区? 叶英君坦言,这也是她和丈夫的一个全新尝试。“先做起来,边做边摸索。要是等所有事情都想清楚了再动手,可能时机就过了。”她告诉记者,相比山间民宿,从自然禀赋方面考量,城中民宿天然不占优势,但在交通和配套设施方面却有长处。像周边的餐饮、购物、就医场所,还有各类文化娱乐场馆,都是现成且成熟的,不用再专门去建设配套,投入成本也更低。 据介绍,这家民宿自去年10月开张以来,平均入住率能达到八成。从现有登记数据看,入住的客人主要来自杭州、上海等地,以退休老人和旅居年轻人居多,而且入住时间也相对较长,短则三五天,长则十天半个月。 “现在最常见的情况是,客人们白天出去玩,到了晚上回来,歇歇脚再出去逛、吃。用他们的话说,累了困了就回到这里,有种家的感觉。”叶英君说,也是在与客人们的不断交流探讨中了解各种需求,再一点点补充完善,慢慢调整确立自家民宿的定位。 为了营造“家”的感觉,这里不仅有开放的餐饮休闲空间,还有户外露台,摆着桌椅,支着帐篷,秋冬可晒太阳,夏夜能吹凉风,甚至还帮忙照顾客人带来的宠物。“家有宠物,全家出游或者要出门一段时间时,宠物能不能得到妥善安置很重要。”叶英君说,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客人少些后顾之忧,让整个氛围更轻松自在。她平常喜欢泡茶试茶,就会随机邀请客人一起喝茶聊天,更多时候是应客人要求,聊聊上虞的人文历史、自然风光、特产美食等。 “希望城中民宿也能多起来,更多有情怀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人加入进来,打造出不同风格的民宿,为客人提供更多元的选择和体验。”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叶英君也乐于发出更多声音、带头做出更多实践。 她认为,从整个民宿行业发展来说,城中民宿与山间民宿并非竞争关系,而是一种基于优势互补的良性互动,能让游客在城与乡之间,获得更丰富更深度的游玩体验;而从当前“老城焕新”角度来说,老城区其实隐藏着不少可利用空间,不妨以民宿这一新业态为支点,撬动部分老旧空间的改造转型,吸引新人流,焕发新生机。有意思的是,他们这家民宿所在的房子最早其实是一家印刷厂和其连带的职工宿舍。 回顾过去20多年,叶英君和丈夫在老城区开过商务连锁酒店、女装市场,还参与过公益组织、文化传媒等领域的工作。喜欢尝试、喜欢探索似乎成了她一贯的风格。 “与时俱进,边做边学边完善,触角也会越伸越广,各方面还会融会贯通起来。”她告诉记者,自己最早做的是会计,有了孩子后,想让孩子多些体验,就经常带他们去杭州参加亲子活动。一来二去,就在上虞创办了“娥江天使公益服务中心”,开发了非遗文化体验、图书以旧换新等特色活动。后来微信兴起,创建了“印象微上虞”公众号平台,业务又朝着文化传媒、信息技术、文创伴手礼设计方向拓展。 现在,叶英君正在积极探索信息传播和电子商务协同发展的新模式,推介本地风土人情、民宿、农产品、研学及旅游活动等,为乡村共同富裕助力。比如去年,她为老家永和镇出谋划策,筛选整合当地的四季水果和风味糕点,推出“永和农礼”区域公共品牌,并通过“品牌打造+互联网营销”的方式进行推广。而她的城中民宿,也成了其中一个推介新窗口。 (冯 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