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履职基础 增强履职实效 区政协“界别活动月”推动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实起来 | |||
| |||
7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为尽快让意见精神飞入我区广大民营企业中,助力提振发展信心,区工商联界别第一时间组织内部学习消化,又赴宁波开展“甬虞互联共创未来”交流取经活动。胡国灿委员还利用专业所长作“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专题分享。 进入8月,北方多地遭遇洪水灾害,从全国各地疾驰而来的各路救援队成为其中一抹温暖而坚定的亮色。区政协特邀界别委员注意到,近年来随着极端天气的频发,救援的复杂性和专业性愈加凸显。那么在它的发展中,又面临哪些“成长的烦恼”?对此,该界别专门组织委员走进区红十字户外救援队,就政策支持、资金保障、专业培训、合作共建等方面展开深入调研协商。 这是区政协“界别活动月”活动中,委员走进群众、走进企业、走进社会组织的集中缩影。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今年年初,区政协就将之列入年度重点工作,要求围绕区委“青春之城”建设主战场和三个“一号工程”“三个年”活动,广泛开展“到界别群众中去”界别活动月活动,推动委员联系服务界别群众工作走深走实。 如何联系界别群众?各界别积极探索,按照就地就近就便原则,组织委员灵活运用协商、视察、调研、提案、社情民意等多种形式,在“讲、听、聚、引、帮”方面各自发力,不断深化界别联系、拓展界别阵地、创新界别服务。 聚焦“讲”,通过宣讲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区委区政府重要工作部署,引导和帮助群众及时了解情况、掌握政策、凝聚共识。在界别活动月中,以企业家委员为主体的经济界别紧紧围绕我区深入实施营商环境“一号工程”,一方面先后深入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护企优商服务中心和区委改革办,开展营商环境专项视察;一方面走进广大企业,主动上门解读政策、答疑解惑,积极听取吸收企业对科研支持、人才引进、安全环保检查指导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全力架起政企连心桥。 聚焦“听”,倾听群众心声,反映群众诉求,促进问题解决。期间,妇联界别携手区妇联、家庭教育特设工作室、“萍姐姐”心理工作室、区妇女发展基金理事会共同发起公益成长关爱行动,向区内7所新居民学校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心理健康指导和个案追踪服务,并为35名学生家庭实现微心愿。 聚焦“聚”,汇聚群众智慧,提升建言质量。围绕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科技界别和经济界别走进天津大学绍兴研究院等地,听取在虞大学研究院所涉及的院企合作、联合攻关、知识产权等共性问题,共同探寻解决之道。医卫界别则联合区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协会开展“关注医药产业企业创新能力发展”主题活动,了解收集区内医药企业对高端人才引进政策、人才培养机制、药品临床研究转化等方面的具体想法,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聚焦“引”,积极引导界别群众围绕急难愁盼问题开展“微建议”“微协商”活动,推动问题有效解决。当前,制造企业普遍存在招工难、留住技能人才难现象,如何通过完善制度安排,提升技能工资比重,增强待遇留人吸引力,成为众多企业重点探索的课题。为此总工会界别走进企业,走近一线职工,围绕当前“能级工资”集体协商制在试点过程中的难点开展深入协商,提炼经验,助力今后的完善推广。“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关键是问需于民。”随着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普及,文化新闻界别委员前往道墟街道新屯南村,就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度、精细度引导村委、村民代表和文化工作者共同参与讨论协商,寻求共识。 聚焦“帮”,帮扶群众共富,增进民生福祉。“四季仙果”继成为上虞一张农旅融合名片后,如何突破季节制约,延长、提高价值产出,助力果农致富,成为各方焦点。农业界别和三胞眷属界别委员先后赴丁宅,实地考察桑葚种植基地、农创智谷、虞南农事服务中心等地,就水果的储藏加工、公共品牌打造、标准化销售开展协商建议,为当地发展提供了不少新思路新途径。 据不完全统计,在“界别活动月”期间,18个界别组走村入企知实情,联系社会组织聚共识,建言献策助共富,累计走访企业35家,开展相关活动16场,界别联系社会组织18个,委员联系界别群众500多人次,征集各类意见建议87条,进一步汇聚起助推我区“青春之城”建设的共识与合力。 (上虞日报2023年08月18日冯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