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政务资讯>文史天地

肖金村——古桥水韵绕台门
发布日期:2023-07-04字体:[ ]

  【百年古桥添情韵】

  启萃桥、永隆桥、毓秀桥……在肖金村,由东往西,古桥俯拾即是,都安详地横卧在河面上,将原本被河道划开的生活空间又结实、紧密地缝合起来。

  肖金村是江南水乡的典型代表,小桥、流水、人家成了这里不可或缺的构成元素。车行至肖金村木莲自然村东直江边,一座四跨石梁桥展现在眼前。“这是启萃桥,始建于明朝,是道墟古镇到肖金传统石板路的主要桥梁之一。”肖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主任张金祥介绍,桥长29.3米,宽2.1米,原先为五孔设计,其中三孔为通航孔,两端孔为通水低梁孔,后因水路交通日渐式微,减少了其中一侧的通水低梁孔。

  “这桥承载了我们肖金人的记忆,文化底蕴非常深。”现年81岁的阮万敏老人自豪地说,启萃桥高低错落有致,对称配置,外观稳重,是上虞古桥的杰作之一。“因桥旁常年有木莲豆腐摊供百姓消暑,所以不少村民又称启萃桥为‘木莲桥’。”

  启萃桥和其他一些桥在岁月长河中都曾显现过它们勇于担当的价值,只是由于各种原因,这些桥一度破败。近年来,当地对这些桥进行了全面修复。在洞桥自然村村北,我们看到了一座保存完好的石拱老桥——毓秀桥,形态优美,规整圆润,较好地体现了江南水乡桥梁的特色,是上虞文物保护单位。

  伫立在毓秀桥上凝望,从附近民居中传出《五女拜寿》的越剧唱腔,有着明显的时代烙印。如今,我们也只有在石板的光滑中去玩味那曾经熙来攘往的繁华,看似表面宁静的石板,其内心是否还在回味久违的接踵而至的打磨?

  在曾经的岁月里,这些古桥都为地方百姓的出行提供了无可替代的便利,尽管现在其中的不少已退出交通的舞台,但它们记载着的是当地淳朴务实的民风,亦为“水韵肖金”增添了几分情趣和韵味。

  【十七台门添新景】

  行走在肖金村绿树成荫的村道上,时光仿佛凝固,用诗句“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来描述当下的心境再合适不过。

  章家台门、陈家台门、圣房台门、恒升台门,四座台门整齐排列;姚家台门在明朝出过一个武状元;胡家台门坐拥一大一小“双子”台门……十七座台门深藏在“水韵肖金”的村巷深处,推门而进,天井里,飘散着远古传说;曲径上,流淌着古风遗韵;花园里,散落着遗闻轶事……

  清记台门,距今已有180多年历史,具有浓郁的水乡风貌,是上虞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曾是泽被乡里的富商阮文淮之兄阮文渭的住处,有五进深,因文渭字清致,故称‘清记台门’并延续至今。”阮万敏老人向我们诉说着老台门背后的故事。

  在铺满青石板的台门与穿堂间穿行,从这些写满沧桑的古建筑上,阅读明代流畅简洁和清朝富藻繁丽,用心灵触摸逝去百年的每一寸流光。“虽然部分老台门已被翻修,但从保存较为完好的几个台门来看,规模和工艺到达高于生活的品质。”张金祥说。越往村子深处,灰白的外墙、雕花的门板、交错的柱檩和屋脊上镂空的装饰等一出接着一出,每一座都显得十分大气。

  古色古香的风景、源远流长的历史,是肖金村珍贵的遗产。该村在村庄文化的传承、保护、开发、利用上下功夫,以“文脉延续、村庄复兴”为重点,做足“台门文化”特色文章,打造具有民俗文化、人文历史、自然景观的特色村。

  【淳朴民风代代传】

  有一种爱,悄无声息,却让身边人感受到爱的力量;有一种责任,责无旁贷,让村庄涌动着满满的正能量。在肖金村,从古至今,淳朴民风代代相传。

  初夏时节,已80岁高龄的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浙江省道德模范阮炳炎。身着绿色消防服,与几个义务消防队员在河道边试水枪、查设施。“行善是我们阮家世世代代传下来的美德,我不能丢。”

  清朝道光年间,阮炳炎的先祖阮华玉就买过水龙、救火锣、四人摇的救火船,组织过救火队,传到他这里,算是第六代。1989年,阮炳炎组建起全省第一支家庭义务消防队,因在家中排行第三,加上义务救火30多年而闻名乡里,被誉为“救火阿三”。30多年来,阮炳炎义务救火数百场,救回了数十条人命,为乡亲们挽回经济损失上千万元。

  在肖金村,说起“救火阿三”,村民们无不竖起大拇指,成为当地的一张“金名片”。近几年,阮炳炎自感年岁渐高,他也有意培养义务消防员,于是经常带徒弟,徒弟再带徒弟,如此救火事业才能传下去。他深知义务救火队员的辛苦,经常自掏腰包给予救火队员一些补贴,并自费买水泵送给义务消防队和乡镇街道及村庄。

  近年来,肖金村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抓手,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赋能乡村振兴。有效整合文化礼堂、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等阵地资源,选优配强农村基层文化带头人,培养乡土文化人才,组建文艺宣传队、民间吹打队等队伍,“阵地+文化”,让文明乡风吹进百姓心田。

(楼丽君)


分享到:
0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