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政务资讯>文史天地

汇联村—— 十六沟地绘新篇
发布日期:2023-07-31字体:[ ]

汇联村位于道墟街道西北部,北濒曹娥江,西接大湖村,东邻联江村,南靠称山,东南临近沽渚枢纽,杭甬高铁穿村而过,上三高速和329国道就在村的东端和南端,水陆交通十分便捷。全村面积1.2平方公里,由阮家地、潘家地、严家地三个自然村组成,因融合阮、潘、严三姓而联合组社,遂取名为汇联。全村现有农户657户,总人口1922人。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丰饶优渥的自然资源滋养了勤劳朴实、开拓创新的汇联人,方寸之地哺育了龙盛、闰土两大上市公司,带动了化学品销售和蔬菜产销两大产业,又在乡贤的反哺之中实现了共富。

 

  【江边人向潮头立】

  汇联村的前身是十六沟。相传70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杳无人烟的荒沙海滩。阮氏宗谱记载,宋开禧年间有一位名为阮道夫的越州判官,在此认购开垦了十六块沙滩地,为方便排灌,又开挖十六条沟,自此便叫十六沟。

  看惯潮起潮落的十六沟人,生来就有一种勇立潮头搏击风浪的魄力。

  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唤醒了这个坐落于曹娥江畔的小村庄。1978年,龙盛集团创始人阮水龙受命创办了8年的浬海公社微生物农药厂濒临倒闭,他破釜沉舟转产纺织助剂,让企业起死回生。1993年,企业成功由助剂向染料转型,短短5年时间一跃成为全球分散染料的单打冠军。2003年,作为国内染料行业第一家上市企业“浙江龙盛”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经过50余年的发展,龙盛已成为集制造业、房地产、金融投资等核心产业的综合性跨国企业集团。

  1986年,阮加根接手乡办企业——上虞县杜浦乡化学浆材涂料厂,最终破茧成蝶,实现乡镇小企业到上市公司的华丽蜕变,2010年,“闰土股份”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企业向着全球领先的全方位色彩管理解决方案供应商大步迈进。

  从默默无闻的小公司到执世界化工染料之牛耳的大型跨国公司,龙盛、闰土为汇联以及道墟乃至上虞,开拓了发展新航标,并如灯塔一般带动了汇联村民的就业和发展。

  可以说,“有染厂的地方,就有汇联的销售业务”。村民阮文华和他的姐姐、姐夫都在从事助剂、染料销售,他说:“我们村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的村民就有10多位。之所以有这么多人在从事染料销售,其根基还是龙盛和闰土两大集团。”

  “汇联的富离不开龙盛和闰土!”汇联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阮加夫说出了村民们的心里话。如今,汇联村约有100多人在从事染料、助剂销售。从20世纪80年代初坐着绿皮火车跑业务,发展到现在,汇联人已在全国各地设立了三四百个门市部,建立起了完备的销售网络,并利用网上销售等开疆拓土,生意越做越大。

  【勤劳致富“夜潮地”】

  正午时分,沿着汇联村头小径,可见大片种了蔬菜的农田,绿意盈盈,在高温酷暑下倔强地展露生机。

  道墟当地一直流传着“女婿要挑阮家地,有囡要嫁十六沟地”的说法。几百年来,十六沟地的百姓凭着智慧和勤劳,种粮得米,种棉得被,各种蔬菜应有尽有。今日的汇联村,更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蔬菜特色村。

  因为汇联起源于沙滩地,又有“夜潮地”之称,白天干爽,一到夜里,便水汽氤氲。这种土地尤其利于蔬菜生长。20世纪80年代初,汇联人开始种植蔬菜,一年四季交替,从不让土地空闲。除了自给外,一些村民还把瓜果蔬菜运往道墟周围及几十里外的绍兴等地贩卖。

  时年60岁的村民阮连法种了数十亩的蔬菜,种蔬菜已经超过40年。“年轻人都出去工作了,我和老婆一起种蔬菜、贩蔬菜,虽然累点,但是很有收获,一年也能赚五六十万元。”阮连法回忆,以前卖蔬菜,靠手提肩挑两条腿走路,天蒙蒙亮出去,黑魆魆回来,但是当下,村里就有货车、客车每日往返,相比之前,实在是太方便了。

  如今村内种植蔬果的往往是60岁以上的老人,大约有四五百人,收入可观,最高年收入可达百来万元。

  这些带着“夜潮地”甘露的蔬果被源源不断地送到绍兴各大农贸市场,全村每年蔬菜销售量在6000吨以上。村里中青年通过销售染料、助剂等致富,汇联村的老人们则守望着脚下深沉的土地,用锄头一点一点凿出了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幸福之路。

  【同心共富齐接力】

  走过汇联村的石桥,阮水龙文化宫映入眼帘。白墙黛瓦、游廊檐角,不仅展现了中式建筑特有的典雅恢宏之态,也与江南水乡的自然景观相辅相成。

  阮水龙文化宫由阮水龙全额出资2000万元打造,于今年3月16日正式启用。文化宫占地56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由世懋堂、爱民楼两栋主体建筑组成,内设党群服务中心、家宴中心、乡贤馆、老年活动室、会议室等功能区块。

  “汇联村是我的家乡。我希望通过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为家乡发展锦上添花。”多年来,阮水龙和龙盛集团已累计为各类社会事业捐资超过5亿元,但对家乡汇联村,这份回馈和反哺尤其来得绵长。阮加根和他的闰土集团也同样如此。而今,两大集团的“掌门人”阮伟祥和阮静波接过了父辈的接力棒,将慈善之举传承发扬光大。

  示范在前,汇联村的乡贤捐资捐助蔚然成风。2016年1月,在诸多乡贤的助力下,汇联村成立了“汇联乡贤参事社”,乡贤参事社资金累计超过1000万元。“这些钱,我们都用于城乡居民医保、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助困、助学奖学等公益事业。”阮加夫自豪地介绍,从2019年开始,村里每年为高考成绩优异的学生发放奖学金,鼓励他们勤学成才,奖学资金全部来自乡贤参事社。

  一批“爱乡”“援乡”“兴乡” 的乡贤涌现,进一步凝聚起村民之间、村民与乡贤之间的亲情、乡情,升华为一种向上向善的蓬勃力量,引领着汇联人携手同心奔向共富路。

(本报记者 刘金平 实习生 谢羽芊 文 )


分享到:
0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