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浦村—— 勾践称炭处 闰土新家园 | |||
| |||
道墟街道杜浦村系原杜浦乡政府所在地,南临区内交通要道人民西路,西倚景色秀丽的称山,北濒曹娥江,东接曹娥街道,依山傍水,景色秀丽。据传,晋代杜姓于此建村,因地处曹娥江畔,故名杜浦。全村地域面积1.91平方公里,下辖9个自然村,共有农户887户,在册人口2572人。 从萧索荒村到民富村强,从围涂造田到商海驰骋;从家训族规到文明乡风,从乡村庙会到文化礼堂。在这片鲁迅笔下的“闰土故里”热土上,杜浦人用勤劳换来了物阜民丰,用智慧创造了美丽杜浦,实现了“两美新农村”梦想。 【千年古村缓缓而来】 青山如黛,清水微波。与杜浦村的相见,有一种一见钟情的冲击感。简约大气的别墅群与绿树红花相映成趣,让人无法与鲁迅笔下那个“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的闰土家联系在一起。 杜浦村已有千余年历史。杜浦古名炭浦,《越旧经》曾云:“勾践运炭于此。”《越绝书》说:“勾践称炭聚,载从炭渎出。炭渎、炼塘,各因事而名。”《吴越春秋》载:“吴封百里于越,东至炭渎。”《中国地名大辞典·浙江卷》中“晋时有杜姓在此定居垦荒,因在水边,故名杜浦。”南宋《嘉泰会稽志》:“杜浦渡(一名称山渡)在县东七十里。” 很多人首次知晓杜浦村,大多是通过著名文豪鲁迅笔下的《故乡》。“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少年闰土的故里就是杜浦村。 这座穿越千年时空的古老村落,坐拥无数岁月沉淀的故事,守着厚重的时光宝藏,安居在虞西一隅,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耄耋老者,慵懒而惬意地凝望着人间。而这百年来,这座沉睡的古村仿佛被唤醒了一般,在当地人的辛勤劳作,特别是经历改革开放的洗礼后,沧桑巨变,原本残缺的房屋、斑驳的土墙、破败的道路,好似统统停住了老去的脚步,新和美的色彩,重新覆上了它的肩头,到处都绽放着青春的气息、涌动着年轻的活力。 【“围涂精神”落地生根】 萧绍海塘杜浦村段,任微风轻抚,一侧曹娥江水潺潺而流,江滩地上玉米、西红柿、茄子等各式经济作物,挂着累累硕果随风摇曳。 位于道墟街道正北稍偏东的称山脚下冲积平原之上的杜浦村,平均海拔仅5米,在旧时深受曹娥江洪水灾害的侵扰。 为了让子孙后代不再受洪水灾害困扰,在20世纪60年代,杜浦村抓住上虞开展大规模围涂造田工程的契机,对萧绍海塘外的上千亩沙地进行改造。现任杜浦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杜成德介绍,冬天涨潮比较小,所以村民当时围涂造田大多在冬季进行。没机械设备,一切都靠人力完成。一根扁担、两只竹筐,老一辈杜浦人用最原始的方式筑堤围涂,用汗水为下一代杜浦人创造安稳,寻觅希望。 也正是这种“艰苦奋斗、团结拼搏、不折不挠”的“围涂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杜浦人。改革开放以来,敢拼敢闯、肯干肯吃苦的杜浦人“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哪里有生意,他们就去哪里,只要是有可能改变自己命运的事情,都愿意去尝试。他们用行动深刻诠释了浙商精神的精髓。杜浦村不仅走出上虞第一个农民企业家,如今全村亿万富翁就有10多户,千万元户100多户,百万元户已经很普遍。 但这些在外创业成功的游子们,无论飞得多高、走得多远,根永远在杜浦这方土地上。他们不忘桑梓,以企业的发展带动乡亲致富,以实际行动反哺家乡助力乡村振兴。2022年12月10日,杜浦村成立乡贤参事会。16位杜浦乡贤主动认捐乡贤基金2500万元,每年按2%认捐,主要用于美丽乡村建设、全村60周岁以上老人生活补贴等,为家乡百姓营造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古今对话续写传奇】 细品杜浦的点点滴滴,你会发现这个“闰土故里”的神奇之处。在这座跨越千年的村庄里,从治理理念的提升到文化意象的营造,从设施的布置到业态的导入,杜浦村处处彰显着“旧”与“新”的碰撞、“古”与“今”的对话。 村南侧的杜浦新区,300多幢农村别墅,装潢考究、庭院绿化,郁郁葱葱。杜浦新区初建于2003年,从最先的56幢到如今的300多幢,彰显了新农村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生态美化,新农村的生机与活力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穿村而过的萧绍海塘杜浦段见证杜浦村“新旧”碰撞的每一个瞬间。千百年来,萧绍海塘杜浦段如一条“巨龙”为一代代杜浦人防御洪潮,守护家园。2014年,萧绍海塘更是被列为国家级文保单位。然而,5年前的萧绍海塘还是村里的一块“心病”。因年久失修,道路坑洼不平,每到下雨天,村民出入十分不便。近年来,杜浦村投入300余万元,对萧绍海塘杜浦村段进行“白改黑”提升建设,将原先4米宽的道路拓宽至6米,并对道路两侧进行绿化亮化,设置了各式党建小品、党建长廊。 近年来,杜浦村坚持以民为本,以民为先,团结带领全村党员群众紧紧围绕美丽农村建设这条主线“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全面开展环境整治综合提升行动,大力开展“千万工程”“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创造乡村高品质生活,不断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杜浦村还探索出了以村民为主体的基层治理模式,“人人爱村”氛围浓厚,村邻关系也愈加亲密。 如今的“闰土故里”,都市风貌和田园风情兼容,一幅蓬勃发展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记者 沈嘉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