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政务资讯>文史天地

古虞金石见知录
发布日期:2021-08-17字体:[ ]

 

 

一、晋代东山“棋墅”碑

在上虞上浦镇东山。碑呈长方形,上部抹角,碑高106厘米,碑宽52厘米,厚12厘米。正面阴刻楷书 “棋墅”两字,字高约22厘米,宽20厘米;落款“永平二年僧法蘭立”,每字约6厘米见方。均为竖书。明代谢敏行《东山志》载:“围棋墅,在东山之顶。围棋亭,在国庆院无尘楼上。”陈仁锡《剡溪记》又云:“溪江平渡二十里,望上虞龙珠山,翠色扑人。……惟殿后高岗,晋永平元年僧法蘭书‘棋墅’二字,可珍。”可印证此为晋碑。

“永平”是西晋皇帝晋惠帝司马衷的第二个年号。此年是“八王之乱”的始年,诸王分割而治,惠帝改元频仍。永平元年(291)三月即改元康元年,故史上并无“永平二年”。时逢战乱而致信息阻滞,南方一隅的东山在立碑之时不知已是元康二年(292),仍记作永平二年。

二、“会稽始宁都鄉北饶里番起造”砖

    番起墓砖,同坑砖另有纪年铭文“永嘉二年太岁在戌辰七月廿日所作也”。永嘉是西晋皇帝晋怀帝司马炽的年号(307~313年),共计7年。永嘉二年即公元308年(干支:戌辰)。始宁为县名,晋时属会稽郡。顺帝永建四年(129),分上虞南乡立,废于隋开皇九年(589)。“都鄉北饶里”当为始宁县都乡之里名,史籍无载。

    三、“上虞东乡菁江里晋世太元十六年麋氏作”砖

    麋氏墓砖,作于晋孝武帝太元十六年(391)。太元是东晋皇帝晋孝武帝司马曜的第二个年号,共计21年(376~396)。 唐长庆二年前,上虞县治在百官,“东乡菁江里”概在今丰惠通明、虞东一带,近余姚界。此乡里之名,历代《上虞县志》无载。

四、南宋李光家族墓志

1、李光墓志碑:出土于余姚姜山。碑青石质,高116厘米,宽65厘米,厚9.5厘米,碑榫高8厘米。石碑镌有千余字楷书,碑文系李光次子李孟坚所撰。墓主李光(1078~1159),字泰发,越之上虞人。墓志记载李光世系及生平事详。李光卒于蕲州之蕲口镇,享年八十有二,谥号“庄简”。墓葬余姚姜山之南原。

    2、李知先墓志:出土于余姚牟山镇姜山村。志石高81.5厘米,宽67厘米,厚9厘米。志文楷书阴刻,分二十列,每列25字至27字不等,共约533字,未有志文撰写者落款,由姚江名匠马谦刻石。李知先(1173~1250),字原豫。志文记载其家世及履历甚详。李知先曾祖李高,赠太子太保。配史氏,赠文安郡夫人。祖李光,字泰发,官至资政殿学士、左中大夫,赠太傅,卒谥庄简。配黄氏,赠齐国夫人;继管氏,赠汉国夫人。父李孟传,累官朝请大夫、直宝谟阁,赠银青光禄大夫。配曾氏,赠和议郡夫人;配周氏,赠宜人。李知先系周氏所出。

    3、李知先夫人曾氏墓志:志石高72厘米,宽64厘米,厚9厘米。志文由曾氏之兄曾黯撰写。楷书阴刻,分十列,前九列每列十五字,末一列十三字,共148字。志主曾氏(1177~1211),名不详。先世为赣川人。父名槃,任朝请大夫,墓主去世时,新任湖南运判一职。母詹氏。曾氏二十二岁(1198年)时许配给李知先,育有一女,名建儿;另有一男,未名。均夭折。曾氏于嘉定四年(1211)因疾早逝,第二年正月间葬于余姚姜山之西原,由兄曾黯撰写墓志文。当时曾黯官职为从政郎、监三省枢密院激赏库。

4、李知先夫人蒋氏墓志:志石高59厘米,宽59厘米,厚8厘米。部分文字缺失。志文楷书阴刻,分十三列,每列四至二十三字不等,共约255字。未见墓志文撰写者落款。蒋氏(1185~1236),庆元府鄞县人。曾祖珫;祖楩;父如愚。卒葬余姚姜山之西原。

5、宋赵氏二娘墓志:志石高65厘米,宽49厘米。志文由宋从事郎、新差充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司干办公事李知至(1187~1250)所撰。共14行,行16字,全文共计217字。志主赵轻轻(1205~1227),钱塘人,为李知至(号方庵)之侍儿。其人禀姿静柔,与众和协。事方庵九年,忠敬纯一。以乳死,年二十有三。生一男一女,皆不育。葬于上虞县大云岙报慈庵之左,与亡女快娘同域。

五、南宋淳熙上虞县造砖

见有两种砖文:“淳熙己亥伍月上虞县造”;“上虞县淳熙己亥五月日”。淳熙己亥,即公元1179年。唐长庆二年,上虞县治徙置今丰惠。宋淳熙四年,汪大定知上虞县,政务平易,吏民相安。淳熙七年魏王赵恺丧船由明州过上虞通明堰,汪大定筹谋通舟有功。汪大定(11371198),字季应,鄞人。汪思温子,汪大猷之弟。楼鑰撰《知江州汪公墓志铭》记其事。

六、南宋上虞县梁公砖

砖出上虞上浦。砖长34.8厘米,厚7.5厘米,宽16.5厘米,两侧铭文分别为:“大宋庆元元年绍兴府”、“上虞县载初乡梁公置”。“庆元元年”为公元1195年,属南宋宋宁宗时期。据《上虞县志》记载:“宋熙宁三年(1070)行保甲法,始置都,领于乡,上虞置14乡分领24都,改里为保。载初乡领十一都11保。元丰八年(1085),废都、保,置附治地分为十三坊。廓外以乡统里。其中载初乡领集浦里。”按《鳌峰梁氏宗谱》记载,浙东梁氏以晋总督梁万(字兆民)为始祖,其原籍黔江,后卜居剡县前梁。有子逸光。逸光幼子翰,仕至兵部郎中,徙居上虞甲仗。

七、明代葛氏“父子进士”碑

    在上虞市梁湖镇西华瑶村。石碑长3.1米,宽65厘米,厚12厘米。阴刻有楷书“父子进士”四个大字,落款见“上虞县知县刘近光、县丞蒋士欣、主簿陈绍皋…杨诏…正德十四年岁次己卯年十月”等字。明正德年间上虞父子进士的仅有丰惠葛氏家族的葛浩与葛木父子,石碑上的刘近光、蒋士欣、陈绍皋及杨诏均为正德年间上虞官员。县志载“大理寺卿葛浩墓在方岙,山西参政葛木墓在麻岙,方岙有葛浩神道墓碑铭”,今西华瑶村附近方岙山尚存华表、石马和石翁仲等葛浩墓道遗物。

葛浩,字天宏,别号两溪,弘治九年(1496)进士,官至明两京大理卿。年九十二卒,恩赐祭葬赠刑部右侍郎,从祀名宦乡贤。葛浩长子葛木,字仁甫,号卮山。明正德丁丑(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历刑部郎中、淮安知府、山东副使、山西参政等职,卒于山西任所。丧还过淮,停灵月余,门下士吴承恩作《祭卮山先生文》哭祭于葛木灵前。

八、明代葛滂墓志铭、行状

明代葛滂墓志铭,嘉靖三十六年刻石。见于曹娥庙内碑廊。前翰林院待诏将仕佐郎兼修国史长洲文征明著;前奉政大夫礼部郎中直内阁预修国史玉牒会典邑人徐应丰书丹并篆额;吴门吴鼒刻。高一尺,广三尺余,首二行篆书“明故垣溪葛先生墓志铭”十字,志铭楷书四十二行,行十八字。旧藏葛氏家庙。按志铭,葛氏初自琅琊徙阳都,五代时有讳政一者为上虞令,民德之,因家焉。志主葛滂高祖葛贞,字原良,有《悠然集》行于世;曾祖葛啓,字蒙吉,永乐中为监察御史;祖葛堉,以孙贵赠大理寺卿;父葛鍊,配丁氏,生滂。葛滂(14791556),字天恩,别号松窻。少而穷经,从游者经其指授,多去取科第,门下多成材,而先生白首仍为弟子员。因父母多疾,究心医药,遂精东垣丹溪之术,试于人辄有奇效,人因称“垣溪先生”。配范氏,有子二:桷、樯。桷,字安甫,嘉靖甲辰进士,娶俞氏,知常熟县事;樯邑庠生,娶钱氏。有孙男八人,曾孙男五人。葛滂葬本邑十八都姥岭之阳。御史谢瑜、胡大尹景华、赵大尹莘私谥之曰“贞素至是”,桷以谢瑜撰写之葛滂行状乞铭于文征明,故文征明著其墓志。

《贞素先生垣溪葛公行状》,嘉靖三十二年刻石。见于曹娥庙碑廊。门人前监察御史谢瑜撰;前翰林院待诏文征明书;吴鼒刻。高一尺,广三尺余,小楷七十行,行二十字,旧在丰惠城中葛氏家庙。行状内容与墓志铭基本相同。文征明书此行状时,年已84岁,为暮年之作。

九、明代陈绛墓志铭

“明嘉议大夫应天府府尹罍山陈公配丁恭人合葬墓志铭”,发现于上虞上浦昆仑村。墓志55厘米见方、厚15厘米,陶承学撰写铭文。墓主陈绛(1513~1587),字用扬,罍山为别号。明嘉靖丁酉举人、嘉靖甲辰进士,历官乐平令、尚书郎、江西参政、布政使、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应天府尹等,万历乙亥因病上章乞归。著有《辨物小志》《金罍子》等。《陈氏县前支宗谱》记载陈绛生平事迹。妻丁氏,封恭人,早于陈绛先逝,卒于明嘉靖丙寅年(1566)。合葬墓在昆仑山之阴。

十、明代“林下一人”坊额

“林下一人”坊额,楷书。在陈溪乡太平山村。落款为“南户部尚书郑三俊为礼部主事徐观复赠”,未署年月。徐观复(1579~1648),初名显,字微之,号一我。管溪徐氏十一世,避祖讳改观复。万历己酉(1609)举人;庚戌(1610)进士。性刚直。历官顺德知县、仙游县令、池州推官、刑部主事、兵部、礼部。天启初辞官服侍病母,天启丁卯(1627)母殁,崇祯四年(1631)合葬先父母,撰《明赠池州推官先考一泉府君暨先母金太孺人墓碑》文。后结庐太平山母墓侧,为终隐计,自命“林下一人”。著有《拙鸣》《甘拙》《拙癖》《学独》《宦独》《禅独》等集。

郑三俊(约1574~1657年),字用章,建德(今安徽东至县)人。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进士,授元氏知县,累任南京礼部郎中、归德知府、福建提学副使。天启初年,被召为光禄少卿,改太常。崇祯初,官拜南京户部尚书,后转吏部尚书。复命阙下,加太子少保,留为北刑部尚书。十五年,召为北吏部尚书。郑三俊为人端严清亮,正色立朝,多引荐贤士。思宗死,郑三俊披黑衣入山,自号巢云老人,筑一室日“影庵”。卒葬建德县四都。著有《巢云》、《影庵》二集行世。“林下一人”坊额由郑三俊题赠给徐观复,郑时为南户部尚书。十一、“蒿芝”石刻

蒿芝摩崖石刻,位于上浦镇东山村甲仗自然村后通往山顶“龙田寺”的山间古道上。自上而下阴刻“上蒿芝”三字,刻文较浅,其中“蒿芝”二字清晰可辨。字径10厘米见方,不著年代。《上虞县志》记载:“龙田庵,在县西南四十余里,窑寺东,东山右,其地先名蒿芝。僧柏子建。”曹洞宗的传承史籍《洞上祖宪录》记载越州上虞龙田柏子净地禅师为清康熙初人。

十二、清范衷“辛卯探花”印

    印章高3.7厘米,印面2.7厘米见方。上刻篆文“辛卯探花”四字。范衷(1738~1797),字士恒,别号恭亭。其人朴忠正直。乾隆辛卯成进士,廷对第三,授翰林院编修。乙未充武英殿分校;庚子纂修国史。供奉内廷称职,乾隆帝赐如意文房诸珍。后历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吏礼二科给事中等职。嘉庆元年(1796),在仁宗嘉庆帝为太上皇乾隆举行的千叟宴大典上,贪官和珅妄自尊大,惟独范衷不与苟合。后遭和珅嫉恨被免官,不久去世。乾隆三十六年(1771)辛卯恩科会试,范衷金榜题名,名列恩科鼎甲探花,故印文称“辛卯探花”。

十三、清嘉庆谢家塘“义学碑记”

谢家塘贡生谢兰兆奉母罗氏之命建谢氏义塾,族内无资读书者俱令入塾就学。嘉庆二十一年(1816),禀县详宪备案勒碑。谢兰兆,字国香,号谷芗,又号古愚。初名宝树,行浩一。东山谢氏谢塘肃八支第17世孙。赠奉直大夫,议叙州同。为人取与分明,务以勤俭治家,资产较旧增至十倍。乾隆癸未(1763)生,道光辛卯(1831)卒,寿六十有九。有子二:元升、恺升;恺升生子岑,岑生传;传生三子,次子洪绪,号佐清。谢佐清(导演谢晋之祖父)将谢氏义塾改设陈留小学,即今谢塘中心小学前身。

 

 

十四、清道光重立“宋钱孝子墓”碑

 碑在驿亭五夫。楷书“宋钱孝子墓”五大字,落款为:“大清道光肆年岁次甲申四月谷旦,学西通明支裔孙重立”。万历《上虞县志》载:“钱兴祖,字国材。吴越忠懿王之后,自父节家上虞。兴祖少类成人,长探理学,事亲孝。母疾二年不愈,医药且匮,不惜肤体。及终,贫不能葬,孺泣者五年。既葬,有百鸟千百集墓木,二大鹤巡行墓旁,百日而后去。人以为至孝所感。”钱兴祖年六十七卒,葬五夫凤凰山,任士林撰写墓志。上虞通明钱氏自武肃王至子峻公传世二十有五,清康熙朝由邑城学西迁居通明,子峻公为通明钱氏始迁祖。

十五、崧厦寺前王爚墓碑

 在崧厦寺前村。墓碑型制简陋,刻写随意。碑文“宋平章兼枢密院文朗王公之墓”,具名“ 十二世孙□□立”,为后期重立。清光绪二十年王庸敬编撰《王氏通谱》记载崧厦寺前王氏的先世资料: “王樟,字世美。不仕。由诸暨银冶迁居上虞严家岙。爚,樟五子,字文朗,行六十九。宋嘉定十七年(1224)甲申闰八月初五日生。由上舍出身,除籍田令,历右司员外郎,提举浙西常平茶盐事。忤贾似道落职,安置临海,宋亡不仕,遂隐居宁远乡紫微里。元元贞二年丙申(1296)正月十二日卒,年七十三,葬戒德寺前东河。为寺前王氏始祖。”崧厦寺前王氏始祖之王爚(字文朗),非丞相王爚(新昌人,字仲潛)。崧厦寺前王氏为三槐王氏55世王祉后裔,墓葬崧厦寺前;新昌王爚则属琅琊王氏,墓葬上虞葛仙乡小江山。

十六、刘履墓碑

     刘履墓碑,发现于上浦镇冯浦村象田自然村,墓碑书“先贤刘履墓”五字。刘履(13171379),字坦之,元末明初人,宋侍御史刘汉弼(字正甫)四世孙,父名德辉。刘履入明不仕,自号草泽闲民。善作诗修史,遗著较多。洪武十二年诏求天下博学之士,浙江布政使强起之。至京师,授以官,以老疾,固辞,赐钞遣还,未及行而卒,年六十有三。卒葬象田山。谢肃撰《草泽先生行状》。刘履生平编有《忠公奏议》《忠公年谱》《风雅翼》《草泽闲吟》等书。碑文“先贤”二字,指已故有才德之人,故此碑当为后人重立。

 


分享到:
0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