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政务资讯>文史天地

百官的商埠文化
发布日期:2015-08-25字体:[ ]

 

百官位于曹娥江之畔,河流纵横,水上交通方便,古运河介于其中。百官渡是浙东水陆交通枢纽,客货转运之地,从而带来当地商贸的繁荣。百官渡口和街河两岸自然地成为百官的集市中心。据说,明清时,百官只有呈丁字形的中街(解放街)和横街。最热闹要数上堰头(横街以南至大舜庙门口)的扁担街,店铺枕河而开,居民往来两岸有石桥沟通。街面屋多为二层楼房,一般楼上住人,底层前半间开店,后半间用于加工作坊。如开酒店的,前间卖酒营业,后间则从事酿酒;开铁器农具店的,前间经营锄头、铁耙,后间三五个人鼓炉打铁。临河的街河中有私家船埠头,便于洗涮,也是为了进出货物需要。店家经营的大多是生产生活必需品。一般有:铁木器店、竹制品店、陶瓷器店、米店、药店、弹花店、棕棚店、酒酱店、糕面店、眼镜店、雨伞店、大饼油条店、香烛店、豆腐店等。当然,也有测字算命排八字和风水、卜宅的营生。距大舜庙西首百米的百官渡,人来人往,非常热闹。在渡口岸上摆满了商摊,有卖熟番薯的,有卖茶水的,有卖甘蔗。夏天还有卖梢瓜的,这种瓜皮薄如蝉衣,水份多,味甘醇,手指甲在瓜上一划,就可以“啪”地一声拗为两段,深受行人喜爱。

百官商埠,历史悠久,在曲折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朴素、独特的文化。百官商贸甚盛,旧县志以“百官市”、“百官街”冠名。每到早晨,店铺面前临时摆满许多摊。这时,本地居民出来赶早市,买鸡鸭鱼肉、各种蔬菜,手挎竹篮,挑选价廉物美的东西;还有附近村民来赶市的,担挑肩扛,有的摇小船,带着要出售的东西挑选一个好摊位,卖完后再买一些自己需要的商品回家。整个百官街道熙熙攘攘,拥挤不堪,叫卖声、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早点铺子生意兴隆,食品有印糕、豆浆、油条、油屯、馄饨、粢饭、面条等等,热气腾腾,香味扑鼻。如遇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重大节日,热闹程度会更增几分。此外,百官又是畜牧、特产通销的“专营市”,下市头早先有牛市、杨梅等市场,按时按季节买卖。

旧时百官还以庙会为传统集市形式,举行商品交易活动,如下庙五月十六“老十六庙会”,规模甚大。店铺老板数月前就出门办货,各路行贩从四面八方赶来,抢摊基,租摊位,农户也在这天出售山货、农副产品,购买自己需要的货物。若庙会市集发生纠纷事端,则由“社头房”的民间组织出面调解,作出裁决,“社头房”多由当地有威望的年长者担任,不取工钱,多为义务。“杜头房”的经费,以少量“摊基钱”作开支。

在商品交易过程中,有专为买卖者双方说合的人,并抽取佣金的中间商,百官称之为“掮客”。如百官果蔬行(蔬菜、水果),对物品投售者,船来人到,接至行内热情招待,端凳泡茶,转身请来需要这个物品的买者,说服双方买卖成交,从中取利,所谓“一手托两家”之生意经,其佣金有九五扣至九二扣不等。而渔行,对渔民运来的水产,给予代售,每元纳佣金五分至一角不等。渔行早上“议盘”,看货多少,由同行、渔民当场议定,所谓“万商云集,随市定价”。除此外,百官还有一种中间商,人称“跑街”。他身背大秤,手提杆秤,一大早就溜达市街,见到有买卖者便上前搭讪,从中为买卖双方说合,抽取卖者百分之七,买者百分之三不等。“跑街”熟悉行情,眼头活络,有的为图利,若和买卖者有交情,80斤会胡说100斤,反之100斤谎称80斤。

在百官街、弄和渡口,有一种叫“流动行贩”,他们多为小商小贩,货物向商行赊帐,再挑着货担沿街串巷叫卖,赚些脚钱;也有赶庙会、到渡口、跟戏班,兜售生意。上世纪七十年代,百官城乡还可以看到一种手摇皮鼓的“兑糖担”。以麦芽糖兑换废铜烂铁、破鞋、头发、鸡肫皮等物,作物物交换。此外,还有一种从城里贩货到乡下,收农副产品进城,或贩运于城镇与城镇之间,这种长途贩运商,旧称“客商”。

旧时有的行贩为图利,不惜作弊,卖黄鱼,往肚里灌水,外抹黄栀水,使顾客误以为“金子黄鱼”;卖甲鱼,死甲鱼冒充活甲鱼出售,用手指揿死甲鱼后腿,甲鱼受挤压伸头,使顾客误以为活甲鱼;卖蟹酱,拌南瓜当作黄膏酱出售;卖白鸭灌水,使顾客误以为鸭肥肉嫩。有的行贩还在秤杆上作弊,如秤钮下面嵌石头,俗称“掼炸弹”外秤钮装二道纽绳,卖用外道,买用里道;有的里道钮故意装硬铅丝,秤时柱住秤杆;有的把小秤砣用到大秤上;有的挖掉铅、锡标记(卖出)。特别是卖杨梅秤,作弊更多,所以百官流传着“杨梅秤,半斤当一斤”、“种田靠天,做生意靠骗”的俗语。

百官的大商号为兜揽大户人家的生意,往往会向本地大户人家发给“经摺”。摺内盖有商号图章,暗记篆印。大户家人持“经摺”到店里购物,不付现金,只在摺上记下月日、物品、数量(件数)和款额。每天端午、中秋、除夕,店家上门结帐。

百官商业主要有声响、招牌、广告等形式向公众宣传商号,介绍商品,招徕顾客,兜揽生意。声响:口头声响多为小商小贩的叫卖声和唱卖声,唱卖声惯用夸张手法吸引顾客。如卖茴香豆唱:“喷香茴香豆,三个铜板买一包,可以吃到钱塘口。”卖炒栗子的人一边操铲子一边唱:“糖油炒栗子,火热火烫。”卖泥螺则唱:“后海大泥螺,只只大,下饭蛮过瘾。”“熟货摊”商贩唱:“白糖莲心粥,玫瑰赤豆汤”、“开洋面筋,荷叶卷嵌五香肉。”小商贩唱卖,百官的商店、中间商也善唱。鲜咸货店秤鱼货时唱鱼名、唱斤两、唱价格。蛋行数蛋唱数字,唱生意讨彩头:“一手来、两手来,连中三元,四季发财,五子登科,六六顺利,七巧生意,八仙过海,九十快得利……”除口头直接叫唱之外,还有各种吹敲击声音,如卖“芦其汤果(高粱)”敲竹管,钉碗匠挥铁片,铜匠担“晃铜串”,货郎担摇“皮鼓”,算命测字弹三弦。大商店中也有吹敲,生意淡季就会雇上一班人坐在店堂楼台吹打。吹打敲击常和口头声响相互配合,致使声响标志更富有节奏感、音乐感,也更有诱惑性,如在百官渡口做货币生意的贩子,手敲银元“叮叮当当”,唱道:“四十九个铜板兑二角,十二个角子兑一元……”手舞足蹈,嗓子好的唱得听客不散。卖老鼠药的手打竹板“的的笃笃”唱道:“包吃包吃,早吃早死,那里吃,那里死。”卖小糖敲小锣伴唱道:“一分一粒三角糖,两分一块生姜糖,三分一块葱管糖,四分一块线板糖,眼睛看大小,小糖吃味道,袋角口里找一找,不换糖吃也烂掉……”上世纪九十年代前,百官卖棒冰仍有敲箱子叫卖。他们把“竹板”、“货箱”、“小锣”等,都当作口头声响标志的伴奏“乐器”,自奏自唱,似商人也像卖唱艺人。

再说招牌标志,百官商店多用匾牌悬挂门前,亦有随着建筑结构变迁,用砖雕石刻镀金文字作为标识的“金字招牌”。当典业,在屋外高墙上写个“当”字;药店,习惯在大墙上写“道地药材”;茶馆门口挂个“茶”字等。有的牌子还借店主姓名或商品品质谐音做文章,如清乾隆时期,道墟肖金人阮琏在百官开的“葛年成”酒店,因方言“葛”与“隔”,“成”与“陈”谐音,成为“隔年陈”三字招牌,迎合人们“喝茶要喝新茶,吃酒要吃陈酒”心理。有的商店,借谐音、绘画图像作店铺招牌,如百官“活石头”馄饨店,在牌子上画着一只鸡,一条河、一块石,初看不知其意,细测方知是季姓开的“活石头”店,加之其馄饨质量过硬,“活石头馄饨”这块古怪的招牌,留给人们世代传诵。百官还有各种各样的旗帘招牌,酒店撑黄布酒帘,有书一个“酒”字;有绘一只“酒坛”、旁写“太白遗风”的;有旗帘上描绘各种图像做标识的,如“九龙”王记绸布店,大旗描龙;“凤宝”花粉店,大旗绣凤。

此外,百官店铺民俗标志,还有以广告等形式,引人注目,推销商品。店铺都十分讲究商品陈列,橱窗布置,如打铁店悬挂各种铁器,“寿庄”摆设死者专用的衣衾,烛坊悬挂各种香烛。有的以模型作广告,如鞋子模型,大如皮箱,小似烟盒。有的以图像作广告,如药店出售“虎骨木瓜酒”,悬挂“猛虎图”。卜易店悬挂“鬼谷仙师”神像。有的以动物作广告,如卖老鼠药、狗皮膏药的,用耍猴子招引观众等。

旧时百官商人,为了保障他们自身的利益,也组织行会。起初,多以同业自愿组织参加,进行商业活动。解放前夕有南货、百杂、油烛、医药、糕点、酒酱、水作、肉食、米行、理发、茶店等30多个行业。并相应建立了南货业、百杂业、油烛业、医药业、油酱业等同业公会。

百官商民笃信神佛,设有“财神堂”。新店开业,习惯张贴“新张之喜,开业大吉”对联,点蜡烛,放鞭炮,潮涨开门。供木雕或泥塑的财神菩萨,在菩萨背孔内悬挂一只“银菱”,当作财神菩萨之“心”。更有趣的是,有的竟用活癞哈蟆,放入背孔,用牛皮纸封口。开业之日,还有“打秋风”的习俗,多为讨饭头脑,夜里等着开店门,充当第一个顾客,给一个“红纸包”,说几句吉利话,店家就要给于特别优惠。

逢年正月初五日,是“财神日”,亦叫“五路日”。前夕,打扫店堂,用糖水洗刷“祭盘”碗盏。商民五更即起,奉牲祭神,谓之“请财神”,烧“檀香”,点红烛,供糕饼、金果、水果,十二杯净茶(闰月十三杯)。有“三牲”,“五牲”或“七牲”福礼,习惯用锡盘(亦称“七牲盘”)供财神菩萨。有猪、羊、鸡、鹅、鱼等,猪头称为“利市”,旁边摆一猪心和猪尾巴。羊摆头尾,中设一刀羊肉,称“全猪全羊”。鸡要雄鸡,意为鸡啼鹅叫会发。鱼多用两条金黄透鲜大黄鱼,意为“金子”。也有供两条活鲤鱼,用红纸遮贴鲤鱼眼睛,供毕须两人持鲤鱼同去江河放生,讨个“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的彩头。“接财神”时,店主须整容沐浴,恭恭敬敬,手拿三柱香,从屋外到店堂,意为“财神”接进来,按序叩拜后,“纸炉盆”里焚化“金银纸元宝”,火焰冲得越高越吉利。祭过“财神”后,家人和伙计吃“财神酒”,亦称“开业酒”。头道菜习惯上熟鸡蛋,因鸡蛋形如元宝,俗称吃“元宝”。“猪舌头”要称“赚头”,这天百官商民对第一个顾客登门亦十分讲究,敬奉一杯“元宝茶”(茶水中放颗金柑),认为开门头一桩生意顺利,一年生意会顺顺流流。

年三十夜,店铺老板摆设“分岁酒”,亦吃“吃岁饭”,家人和伙计们同吃。酒毕,多吃油菜汁水糕汤,取意来年油水好,赚钱更多。然后,财神堂上吊“纸元宝”,贴上一张“一本万利”,“宝藏兴焉”等吉词。行贩和店铺一样,除夕夜在钱桶上张贴财神菩萨图像,秤尾扎根红线,秤钩吊只“纸元宝”。

百官店铺禁忌繁多。店堂门口不可打呵欠、伸懒腰、坐门槛、手托门枋。否则被认为挡住了财神菩萨进门,把生意赶跑了,背不可朝外,背朝外为大忌。商民扫店堂只能往里扫,不可往外扫,谓之金银珠宝扫进来。学徒进店,先拣“万金枝”、“金银花”和“金斗”(意为黄金、银子),亦有拣“柏子仁”的,因“柏子仁”似米粒,磨炼徒工做事细心。上述习俗,在建国以后逐渐消失。

                      (阮先

分享到:
0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