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市政协委员,浙江顾大嫂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顾炎林 落笔前整理材料,恐是顾炎林身上承载了太多的荣誉,忽然发现记录他的文字已充满了案头,以至于我一直在思索,该用怎样的文风、怎样的文字来描述他才不至于与别人撞车。思索了很久,找不到方向。可等我细细端详他照片的时候,似乎找到了一丝启发:这个照片中的男人远称不上英俊,圆圆脸、小眼睛、短而稀的头发,一副乡里人憨厚的长相,但精神的穿着和眼神中分明透露出的执着目光却又让我感受到了朴实背后的强大生命力。 顾炎林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结合体,他义无反顾地背起许许多多的“不可能”,却终于让更多的“可能”焕发容光,而实现这一转变的背后,就是他骨子里“坚守最后的拼搏”的执着劲。 1973年11月,顾炎林出生在崧厦镇三棚桥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他常笑着回忆道,这样的出身似乎也暗示了他之后的成长轨迹——始终与“农”字结缘:吃的农家饭长大,学的是农业食用菌和蚕桑技术,打拼的事业离不开农业,一辈子寄情的也总是家乡一方山水农田。 作为特约通讯员,我其实很多次接触过顾委员,但脑海中始终没留下什么特别深刻的印象,直到为了写这次的委员风采,和很多人聊起,他的形象才逐渐丰满并日渐清晰而深刻起来,才知道他的研发成果对于中国方便食品行业意义的重大。采访过程中,每当问及成就啊、贡献啊、闪光点什么的,顾炎林总是腼腆地推却,觉得自己的所做不足以用这样伟大的字眼来形容,因此询问再三,似乎也不能从他口里得到更多的讯息。但他却似乎更愿意跟我们拉家常似地讲起创业过程中的一些趣事儿,其中有2句不经意的话,对他而言意义巨大。 第一句,是一位厨师朋友不经意的感慨。当时26岁的顾炎林像往常一样到杭州的饭店送农副产品,快到中午时分,便和一位在高级饭店做厨师的朋友一起吃饭,期间这位厨师朋友感慨道:“我们这儿的食客大多爱吃咱家乡的霉苋菜梗,只可惜在杭州这上档次的大饭店都吃不到,如果谁要是能给我‘变’出点苋菜梗,只要保证好食品卫生,我包他有财发。”这让还在种植食用菌的顾炎林眼前一亮,正是这番话催生了他事业的第一次锐变。回去之后,顾炎林立刻开始搞市场调研,确定了实施苋菜梗深加工的发展方向,并通过不断的试验、研发、改进,让原来粗放型的农家菜也走上绿色种植、科学腌制、真空包装、方面食用的精细化道路。且充满商业头脑的他又前瞻性地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实行订单农业,不仅方便了自己,也致富了家乡的一批父老乡亲。 这第二句,则是火车上不起眼的戏言。2004年3月,顾炎林去天津出差,火车途中,一个小女孩缠着妈妈要吃馄饨,妈妈给她买方便面,可女孩愣是不依,哭着吵着:“不吃方便面,老师说吃多了方便面对身体不好,我就要吃馄饨。”正是这句话,又给顾炎林带来了商机:方便面是碳水化合物,在生产过程中又经过高温油炸,营养物质所剩无几,且脂肪含量高,长期食用对人们的健康不利。那么是否可以研发一种更美味可口又富含营养的新型方便食品呢?顾炎林开始了对方便馄饨的研究。当时已有一定事业基础的他一改过去“单兵作战”的模式,有意识地整合多方资源:设立专门的研究室,从江苏请来面粉专家提高面皮技术,从天津请来肉制品专家改进肉馅工艺,更有上阿里巴巴网寻求技术难题解决办法。功夫不负苦心人,3年上千次的技术创新和试验改造,方便馄饨应运而生,顾炎林也迎来了事业中的第二次锐变。 2000年4月,顾炎林在张杰的故乡梁湖镇办起了第一家农业龙头企业——上虞市顾大嫂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当时很多人看“顾大嫂”生产的都是诸如苋菜梗、笋煮干菜、水磨年糕、方便菜泡饭、方便馄饨等“家常小玩意儿”,感慨不过如此,并非自己不行,只是没有尝试,殊不知机会往往只光顾有准备的头脑,小食品依然能抢占大市场。现在的“顾大嫂”方便食品已遍布全国3个直辖市、21个省、5个自治区,共计500多个代理客户。公司也相继荣获“2009年中国食品行业最具成长型企业”、“首届创业浙江成长型项目银奖”、“浙江省农业科技企业”、“浙江省著名商标”、“绍兴市农业龙头企业”、“绍兴名牌”等多项荣誉称号。2010年6月,顾炎林在湖北省仙桃市建立了第一家分公司湖北顾大嫂食品有限公司,共投入资金六千万元,建设厂房六万平方米,将于2011年7月投产使用。顾炎林的愿望是到2015年在中国境内开设5家分公司,每个县市均有顾大嫂经销商,并让公司在国内上市,让每家每户都能在享受顾大嫂产品美味的同时得到健康和快乐。 凭什么能有这样的壮志宏图?我想,除了独占鳌头的技术优势,更重要的是“顾大嫂”稳如磐石的品牌信誉度。在顾炎林看来,从推出到走入市场的每一碗和每一袋“顾大嫂”产品必须是一等品,绝不允许有任何产品质量问题。细节决定成败,这里又不得不提到这样一个小故事:正当顾炎林胸有成竹地开发省外市场时,一个经销商向他反映,新购进的方便馄饨经过四个月的贮存后,口味有变化。顾炎林打开四个月前的产品果然发现馄饨颜色发黄,吃起来有明显的油蚝味。为了不使自己陷入信用危机,他连夜组织技术人员查找原因,原来是由于馄饨放在纸碗内塑封不密,吸入空气中的水分导致受潮变质。而此时新上市的方便馄饨已在浙江省内全面铺开销售,如果将产品全部召回,不仅难度大,而且损失惨重。当财富遭遇信任危机,如何权衡利弊?使顾炎林一度陷入两难的境地。经过两天两夜的董事会研究,他果断决定全部召回问题产品,增加包装成本,设计改进新包装。损失的是80万的金钱,但挣得的却是市场的公信力,顾炎林的举措征服了所有的经销商,大家一致认为:这是“顾大嫂”公司重质量、重信誉的很好例子,是公司对消费者负责的实质性举措。之后,改进技术的方便馄饨每每一出产便被商家抢购一空,销售形势十分喜人。 2008年金融风暴的大浪,让一批企业徘徊在了生死存亡的边缘,而“顾大嫂”不仅稳坐钓鱼台,更是趁着激流奋勇向前,积蓄着扩展壮大的步伐,描绘着新一轮发展的蓝图。这是早已积蓄力量的一次完美爆发:“顾大嫂”凭借稳固的信誉优势,抓住产品原材料价格下降、利润空间增大的机遇,通过品牌运作、开发新品、招贤纳士、细化市场四个步骤不断提升壮大。2009年,公司新建了4条生产流水线,开发生产方便刀削面和方便粉丝;招收100余名销售员和100余位新职工充实生产、销售团队力量;投入500万元广告费用,与央视七套《乡约》栏目、钱江都市《范大姐帮忙》、《品牌浙江》栏目和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的强势广告媒体合作,提升“顾大嫂”品牌的影响力。于此同时,公司的营销策略也由之前的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顾炎林计划用三年时间,将“顾大嫂”打造成为非油炸方便食品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企业之一,成为国内知名品牌。 北京奥运会期间,顾炎林当选为奥运火炬手,也更加坚定了他从事绿色食品事业的信心。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他更是认真而坚定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提交的《关于提高农产品品牌效益》的提案,引起了人们对农副产品增值增效的重视;“企业解困年”期间关于如何帮扶企业解困的提案,提出了企业的合理诉求,使政府出台的帮扶举措更具针对性;关于企业如何帮助大学生就业的提案,为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谏言献策。在顾炎林看来,认真履职不仅是政协委员应尽的职责,也是一份荣誉和社会责任。 企业承载的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是顾炎林云淡风轻的创业的艰辛,采访最后,我提议用“执着、诚信、创新”三个词作为文章分节的小标题,在我看来也是对他本人最贴切不过的形容,他连连退却:“没有那么好,没有那么好,我这样的经历,每个创业的人都有,即便是没有成功的,也未必不曾努力过,我只是其中很普通的一个而已。”尽管意见没有被采纳,但我却更深地感受到了顾炎林身上的人格魅力:淡定、谦和、不张扬,这正如他所经营的企业,家常、亲切、温暖人心!
(特约通讯员 金 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