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 文
虽说生死之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场注定无法逃脱的局。一个无比痛苦的回忆是,去年的10月18日凌晨,浙江上虞曹娥江畔,为新中国电影事业作出过重大贡献的里程碑式的大师谢晋导演,在自己的家乡平静地走完了他神奇而绚丽的一生。那个瞬间,有多少人,怀着多少梦想,却无力跨越那天崩地裂的一瞬?要知道,谢晋导演活着,就是一种象征,中国电影人命脉不绝的象征。 因为工作关系,我与谢晋导演由认识而熟知,最后成为了一对忘年交。自然,30余次的相见相聚,除了工作,更有一份难能可贵的私人交谊。而今,回想起来,一切宛在眼前。 2002年6月21日晚七时许,我刚跨进家门,女儿便急切地告诉我:“谢晋爷爷托其好友王玠文伯伯转告,今晚九时十五分中央电视台3套《艺术人生》栏将播其采访节目,请注意收看。”闻之,我是那样的喜出望外。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来,随着观众掌声的涌起,著名节目主持人朱军灿然的笑脸迎着精神矍铄、步履颤悠的谢晋导演,出现在采访现场。我暗暗地说:“谢晋导演,我看到您了,家乡人民为您自豪。”在多次的画面定格中,谢晋导演泪流满面,他为主持人与现场观众一番番发自肺腑的言辞动情,更为自己执导的作品能如此影响、打动一代又一代人感怀。是的,从《女篮五号》、《红色娘子军》到《天云山传奇》、《牧马人》,以至《芙蓉镇》、《鸦片战争》,无不倾注了一代名导的全部精气和血肉。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如果把20世纪分成前后两半,要举出后半个50年中影响最大的一些中国文化人,那么,即使把名单缩小到最低限度,也一定少不了谢晋。”可不是?“在风风雨雨的半个世纪,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如果没有谢晋”“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失落”?作为一个人民艺术家,在他导演的20多部影片中,获得了6个百花奖——一个由观众直接投票产生的奖项。当票房意识还很淡漠的时代,他的影片实际上赢得了中国电影史上最辉煌的“票房”。而这也不能不归功于谢晋导演那强烈的历史感与忧患意识,凭着对人性的肯定与张扬,形成了一种电影史诗的风格,从而让几代观众为之心折,为之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走向再思三思。近在咫尺,我情激扬,我心飞翔…… 作为一位普通作家,谢晋导演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爱。每次返回家乡,与他见面,谢晋导演第一句问话便是:“最近又写了什么作品?”1999年8月17日,上海《文汇报》笔会副刊发表了我的散文《石磨情》。想不到,次日晚上,谢晋导演打电话到我家:“《石磨情》写得很有情味,也勾起了我的回忆。过去我们老家也曾有一具,可后来不知搁到哪去了。有机会,我托人再去乡下买一具,好给我家阿四磨豆浆吃。”一篇小散文,竟如此让谢晋导演动情,且触发了他要为智障儿阿四磨豆浆吃的念头,这是我始料未及的。正当我连声示谢时,他又说开了:“有的人看不起散文,以为散文太短小,气魄不大,其实不然。中国文坛的许多大师都是写散文的高手,他们的散文虽然很短小,但其影响力绝不会比其它的长篇大论小。” 谢晋导演是高看了我,但我深知,与其说,这是谢晋导演对我的褒奖,不如说是他对家乡文化人的一种期盼。可不是?有一天,谢晋导演在家乡的好友王玠文突然来到我的办公室,顾不上喝一口茶就赶紧从背包里拿出一本甘肃作家雪漠著的《大漠祭》。他告诉我,这是谢晋导演自己出钱从外地书店买来送你的。后来,我知道谢晋导演还同时将此书送给了家乡的另两位作家,一位是《胡愈之传》作者陈荣力,另一位是《白马湖作家群文丛》作者何家炜。过后不久,回老家母校上虞谢塘镇小参加“小梨花节”活动的谢晋导演,在谢塘镇小门口一碰到我,不待寒暄,他就问我:“《大漠祭》看了吗?写得很震撼哟!作家不能过贵族生活,要下去,要甘于吃苦。我在拍《牧马人》时与张贤亮相处很久,他与我谈起人的那种饥渴感,对食物的饥渴和对性的饥渴。可是在那种环境中,人的这点最起码的欲望也被扼杀了。但他的这种饥渴一般人是很难理解的,因为没有这样的体验,只有亲身经历过这种遭遇的人,才会写出这样撼人的作品来,所以它是真实的,动人的。”如今《大漠祭》还放在我的案头,睹物思人,每每翻阅,谢晋导演的教诲就会在我的耳际响起,它永远鞭策我在创作的道路上奋发前行。 谢晋导演的爷爷谢佐清,字洪绪,是东晋太傅谢安第53代孙,生有四子两女。谢晋的父亲谢春溥是他的第二个儿子。他早年接受孙中山革命思想,与秋瑾侠女在绍兴大通学堂同事,与山阴(绍兴)徐伯荪(徐锡麟)是好友。谢佐清在谢塘算得上是大户人家,一生做过很多好事,置义田、修塘路,赈灾济民,提倡国货,兴办新学,颇得乡民拥戴。谢晋导演从小受爷爷思想熏陶,特别是他7岁生日时爷爷送他的一套500本小学生文库这一礼物,自令谢晋对爷爷感恩不尽。可1962年,爷爷的墓地因平整土地被毁,硕大的墓碑被凿成10块,连墓地基石在内皆不知去向。其时,谢晋导演一家远在上海,无法顾及。后获悉此事,便牵挂不止。有一次,他无意中提及此事:“晚上做梦经常看到爷爷,不知为什么。”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又恰逢其好友王玠文在场。于是,我私下里与王玠文和为谢晋导演管家的范大伯商量:先觅其踪迹,然后再商请谢塘镇政府协处。经过努力,当被凿成10块的墓碑(被砌进砖窑)和36块之多的基石被陆续找回时,谢晋给我来信,称:“若没有你和老王、老范的帮助,这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我爷爷若地下有知,也会感谢你们的。”我知道找寻墓碑和墓地基石,一直横亘在谢晋导演心中,而今一旦被找回,对他来说,不仅了却了一桩心事,更是平添了一份他对祖父的不可分割的忆念。 我曾去过谢晋导演在上海的住房,印象最深的便是其书房。那简洁、朴素的装饰,那书桌、转椅,那书橱上端满匝匝摆放的外国友人赠送的精美礼品,令书房满屋生香添色。于是,仿佛间,那桌上凌乱摆放的书籍顿时亦变得生动鲜亮了起来。我相信,这书房定然是谢晋导演心灵的港湾,是他面朝思想大海,让心抵达智慧的彼岸。在书房,谢晋导演告诉我:从过去到现在,他“从来没有离开过书籍,有书籍相伴的日子,是温馨而踏实的。有时碰到烦恼事抑或思维滞涩了,自己就会钻进书房,于是书房俨然成了孤独的岛屿、壮美的山野,思想的鸟雀在天空自由地飞翔,无所阻碍,无限享受” 。我知道,书房之于他的重要,难怪在老家,书房占了他那小别墅的一大间,而每每回老家,除了会会老朋友,便是躲进书房看书。有一年春节回老家,竟买回了6000元书籍,独自躲进小楼,读了个不亦乐乎。而老家请他演讲,不论什么主题,他总是一口应诺,且没有任何演讲提纲,照样讲得口若悬河,左右逢源。那灵智飞翔感情燃烧的话语,那毫不矫饰虚怀若谷的气度,诚如观看他又一部成功之作一样令人激赏!有人说,谢晋身上有常人难以比肩、难以企及的高远。这高远,既在于他学识的丰博,也有在于他吮吸着民族乳汁而生肌长肉,骨子里又深含时代钙质的壮硕。您信不信,他那响亮如铙钹、气概贯虹霓的话语就如一根神奇的魔棒,拨动你心灵中的全部弦丝。将“腹有诗书气自华”用在他身上,是那样的恰当好处。 谢晋导演说过:“凡是比较优秀的对世界电影有贡献的导演,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不仅是艺术家,而且是学者,是思想家。他们有着丰富的激情,有强烈的事业心,有坚韧的献身精神。”这无疑也是对他自己笃学不倦的生动诠释。谢晋导演好读书的习惯,无可更改。即便是在国外出差,他也一定不忘逛书店购书。他告诉我,有一次在法国逛书店的时候,发现中国小说被翻译过去的很少,而古华的小说《芙蓉镇》的译本却随处可见。他由此感到国外是多么想了解中国的“文革”,于是决定把这部作品拍成电影。逛书店竟成就一部影片的诞生,偶然里也注定了必然。2001年的夏天,谢晋导演应邀为我题词:“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录乡贤王充名言。”刚劲有力的书法,连同强调读书学习重要的内容,是那样的给我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思想冲撞。我自知才疏学浅,从此笃信读书之重要而迫切,并以谢晋导演为范,须臾不敢懈怠。有一次他问我:“你会背英国诗人兰德的一首诗《生与死》吗?”我说:“知道,但背不全。”谢晋导演下意识地推了一下眼镜,神情严肃地背诵道:“我和谁都不争,与谁争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就这样,他一字不漏地背了下来,我叹服谢晋导演超好的记性,同时也敬慕他为人为事的风范,他要告诉我的不就是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吗?记得他在多个场合说过:“我希望自己能在片场里走,死在摄影机旁边,那样子多浪漫!”是啊,艺术家就是要把全部生命放在艺术里,而不是还留一些放在艺术外边。 与谢晋导演的私人聚餐,那简直是快乐的享受。尽管走遍世界,可谢晋导演对吃喝实在是太随意了。在家乡,他在餐桌上的唯一奢侈的要求就是能喝上女儿红,间或能够有螺蛳、霉千张、苋菜相佐,则足矣。只要一坐到酒桌上,他便来精神,他说:“家乡的女儿红这琼浆玉液使得自己血脉流畅,充满活力。”自然,酒桌上他还是叱咤风云的人物,任谁都不能不感到被他的魅力所浸淫,而处在被他所导磁的另一种“电影艺术的场”,会整个儿被他包容。他说“笃螺蛳下酒,强盗来了勿肯走”的家乡俗语,于是大家一块儿笑翻天。他告诉我们,小时候祖父总是用筷子蘸酒给其尝,以后自己便“偷”着喝,有一次竟还醉倒在了酒缸边,害得家人找了半天。他还笑着对我们说:“年轻时爱喝酒,人家称他‘谢八斤’。”说着,他举起右手,叉开拇指和食指以示“八”字。当一碗炒苋菜上来时,想不到谢晋导演竟放出眼光,夹一筷送口,连连说:“我从小就爱吃这道家乡菜,这菜烧得地道,既保持了原色,又富于鲜香。”此时此刻,在座的一位文人吟诵起这样一段关于苋菜的美妙描述:“苋菜上市的季节,总是捧着一碗乌油油紫红夹墨绿丝的苋菜,里面一颗颗肥白的蒜瓣染成浅粉色。在天光下过街,像捧着一盆常见的不知名的西洋盆栽,小粉红花,斑斑点点暗红苔绿相同的铁锯齿边大尖叶子,朱翠离披……”没等这位文人吟毕,谢晋导演竟脱口而出:“这是张爱玲写的文章,要感谢她用一颗细腻敏感的心,将苋菜这道普通的家常菜写得如此美妙无比!”谢晋的文学功底、读书功夫,由此可见一斑! 与谢晋导演渴酒,每每总能在其的尽兴里,见灵感,觅激情,捕诗意。有一回,我们在曹娥江边的一个小饭馆里喝酒。说到曹娥江曾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水流,酒意正酣的谢晋导演突然站了起来,说:“如果是电影画面,那应该是一个长镜头,先从远处拉来,带到滔滔的江水,江面上点点白帆,如果有背景音乐,那一定是船公欸乃的号子声,断断续续,悠悠扬扬。接着镜头才从水天一处,推到李白正推杯换盏的小酒楼……”谢晋导演打着手势,口中念念有词,完全进入了执导的角色,而我们亦恍如到了唐代,正与古人一起饮酒赋诗。。 对于吃喝,谢晋导演似乎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了,有时为赶时间,他上小饭店吃一碗阳春面抑或上他当年去春晖中学读书经常光顾的“活石头馄饨”店吃一碗馄饨就走。穿着更是不讲究,从头到脚从未见过有什么世界名牌的。冬季回老家,一条暗紫红围巾、一件花格绒西装或一件淡灰滑雪衫,几年不变。谢晋导演私下里对我说:“我去过威尼斯,我很欣赏威尼斯商人的财富观,他们的店门在营业时间永远半开半闭,代表着他们对金钱的态度:没有不行,但也不需要太多,所以不让店门完全地敝开,不希图财源广进。在威尼斯商人看来,贫穷和钱多了都是麻烦。”是啊,谢晋导演的钱并不多,即便有也都投到他所追求的电影事业中去了。对于生活,谢晋导演确乎是做到了简单知足。而化复杂为简单,把生活简单化,其实就是一种高层次的智慧。如果说,简单知足的生活,源自淡泊宁静的心灵,欲望深重的人享受不到简单的快乐的话,那么,对于谢晋导演,对于一个只把电影艺术作为唯一追求的人,他自能拥有最高贵的心灵,自最能知足自满。 …… 在一般人眼里,谢晋导演身上笼罩着一圈炫目的光环,仿佛一口深不可测的古井,那里有许许多多无法猜透的谜。其实不然,谢晋首先是个凡人,一个有血有肉,有着七情六欲的人。他的烦恼需要有人来分担,他的创作激情需要源源不绝的能量的补给,他的灵魂需要有一个栖息的港湾。在谢晋眼里,自没有比家乡更好的接纳场所了。 回想起一年多前,我搀扶着谢晋导演从餐厅下来上车的情景,那双抚摸了一生摄影机的手,那热气仿佛现在还在我的手心。然而,谁也不会想到,这位平日里就像跃入巉崖空谷,奔旋苍莽林帐的狮虎,他竟如此匆匆的走了,带着他对家乡的挚爱,对电影事业的热爱。 谢晋导演您走了,走了已整一年。但只要一看到您拍摄的电影,家乡人民就觉得您并没有走,您就生活在我们中间。其实,您也早回到了白马湖,魂归故乡的山水。因为您难忘家乡酒,难舍故土情。以后,每年10月18日的夜晚,家乡人民都会为您准备女儿红。等您赴约,与您畅饮!有您的夜晚,家乡人民永不感到寂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