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政务资讯>文史天地

舜与上虞
发布日期:2007-09-27字体:[ ]

 

王柏根   徐景荣   王雨岐

 

翻开远古史册,三皇五帝中的舜帝出生在上虞。相传虞舜生息于上浦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留有虹蛘村、象田村、握登(舜母)山、舜母庙、象田庙、小舜江、大舜江等遗迹。怀着对舜帝无限崇敬之心情,通过访古寻踪,如实记述,借以祭奠先贤,激励后人,使虞舜精神光照千秋。

(一)舜的出生地在上浦

上虞市上浦镇东山村有个小小自然村叫虹蛘,相传是舜的出生地。据史书记载:“东山不二里许曰日镜山,曰姚丘,即舜母感虹生舜之地。”

清代《上虞县志》载:此山原名‘握簦山’(簦是竹制的雨具,现简写为登)。舜母上山时突遇暴雨,又值临产,乃撑“簦”生舜。其时,彩虹荡漾于野,山下自然村故名虹蛘。握登山上原有一座庙,叫舜母庙。山前有条江,名为大舜江。

舜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三皇五帝中的一帝。三皇五帝中,三皇和前面三帝很少有文字记载,是人们心目中的神话人物,而舜帝虽亦久远,却已有明确的文字记载,有史可查。

《尚书·舜典》称“德自舜明”。史圣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对舜帝的一生有一个总括性的叙述:“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这位我国历史上的贤明圣君,生在上虞上浦,立国于虞,故有上虞县名,实是上虞人的荣耀、上浦人的荣耀。愿舜的后人传承先贤的德行、孝行、亲民、善民的高尚品德,投身于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大业。

曾有人疑舜是河南虞城人,应以史实释疑,匡正视听。

河南有虞城,浙江有上虞。我们可以从河南西虞——虞城、浙江东虞——上虞的来历看,就可略知一二。

虞城即西虞,历史成因也是早的,据史记载:早在公元前21世纪,夏禹继虞舜位后,封舜子商均于此。商均袭其父虞舜国号称虞国。商均死后葬于虞城县城北的利民镇。公元596年,隋文帝将当时虞县改称虞城县。虞城之名自此开始。

上虞即东虞,在浙江东部,秦置县。《辞源》记载:“上虞今县名,地名虞宾。舜避丹朱于此。”《路史》云:“舜之支庶或食上虞。”清《越中杂识》记载:“虞舜子庶封于余姚,又封于上虞,以虞称国,故曰上虞。”

《晋太康三年地记》云:“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百官从之,故县北有百官桥。”亦云:“舜与诸侯会事讫,因相娱乐(娱与虞通义),故曰上虞。”

从上述史料看,西虞与东虞,都是舜的支庶封赏之地,而《晋书·地理志》却云:“支庶或食之地之说,皆无确据,未可臆断其是非也。”

那么,为什么人们总有舜是河南人之疑呢?舜避丹朱之后,在诸侯朝觐不之丹朱而之帝,狱颂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讴歌者不讴丹朱而讴歌舜。在丹朱臣服后,舜为开发中原到河南,时间又长,因而误解舜是河南人。

笔者以为舜生在上虞有上浦镇众多史迹、地迹可证,成长后在上虞创业有上浦镇及其周边众多遗迹、踪迹可证,这是河南所没有的。舜“年三十尧举之”而赴任履职,后为避丹朱重回上虞又留下许多踪迹,舜是河南人之疑,史实已得以匡正矣!

(二)舜作陶灶制陶在上浦

关于我国陶瓷生产的最早记载是舜避丹朱于此作陶灶制陶。早在河姆渡时期,上浦一带就有陶制品出现,自商周始,这一带的原始陶灶渐趋繁荣,至东汉、西晋、三国、南北朝、隋唐历久不衰。

虞舜为什么选这里作陶灶制陶呢?据考古记载,这里“原料丰富,燃料充足,水运便捷”。追本溯源,上虞青瓷的祖师爷应是大舜。

据清光绪《上虞县志》转引《万历志》“广教寺条”载:“广教寺在县西南三十里,昔置官窑三十六所。有官院故址,宋开宝辛未有僧筑庵山下,为陶人所祷,吴越领华州节度使钱惟治创建为寺,名保安,治平丙午改今额。俗仍呼窑寺。”这是上虞境内唯一一座有明确记载的五代、北宋时期青瓷窑址。

这里可说明三点:一是这座古窑址就在上浦镇东山村窑寺前自然村。二是窑寺前自然村与舜帝的诞生地——虹蛘自然村同在东山村,两村相距不足一公里。三是相传距离小仙坛古窑址、大园坪古窑址300米处,当时为取窑泥形成了“二里长湖(属四峰村石浦自然村)”,该湖上有一座山叫寺山,山上有座古庙叫寺山庙,古时俗称“祝舜庙”,意谓祝虞舜长命百岁,陶瓷业发展久远。

其实上浦四周都有窑群,如今董山与横汀村郊的大湖,湖边也有许多赤黑的陶片和青兰的瓷片,制陶业、制瓷业还幅射到上虞周边的余姚、会稽,乃至浙西等地区。

陶是瓷的衣钵,青瓷是陶业发展之必然。

(三)舜居象田村

相传上浦镇象田村也是舜避丹朱的隐居地之一。舜为远离禅位之争纷扰避丹朱于此。他在这里刀耕火种,农耕樵猎,种桑养蚕。因此有“白象助舜耕田,百鸟助舜播谷”之传说。所以这里的山叫象田山,村叫象田村,寺叫象田寺。舜的吊马石窟遗迹还在,睡的石床虽在文革中被解体,作了墙基,幸存几块,残垣仍清晰可辨。

诚然,“白象助舜耕田,百鸟助舜播谷”纯属传说,相传几千年,遍及华夏大地,很难找到史料依据。而象田自然村,却是实实在在存在于上浦镇海拔最高的高山盆地,且历时如此久远,显然与别的虚幻神话不可同日而语。

据上个世纪70年代象田村一位90高龄老翁说:“舜时这里还没有可耕地,当时洪荒濒临山下上浦,乃至上虞还没有可耕地,象田是上浦最高之处,舜在治理山下洪荒同时,白天与先民疏浚舜江,早晚在象田耕地,因劳力不足而调禽驯象,劳累时在石床上稍息,故有群象耕地、百鸟播谷之景。”

象田人对舜帝非常崇敬,在山上造有规模恢宏的舜王庙,不仅有看台还有衣帽厅。庙前一根粗大的石柱上书写着“文官下桥,武官下马”字样,这是上虞、会稽最早的舜王庙。可惜现在象田舜王庙只存遗迹,百官舜王庙荡然无存,惟绍兴王坛舜王庙保存完好。

象田自然村在高山之巅,郁郁葱葱,一直是上浦镇乃至上虞市的林木基地。舜在这样的崇山峻林中避乱,当是理想的选择。

上述象田山、象田村、象田寺及吊马石窟等遗迹,当是历史有力的印记。

(四)舜是第一位治水英雄

舜避丹朱至象田村,正值洪水频频之际,舜为治水坐卧不安,几度躬身涉水,细细观察地形,借鉴鲧治水无功的教训,思索治水方略,带领民众该堵的堵、该疏的疏,开凿出大舜江,取得治水的成功经验。应该说,舜是华夏大地第一个治水英雄。

按古籍记载:“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在四岳推荐下,尧命鲧去治水。九载,续用勿成。”“功用不成,水害不息。”

舜“观鲧之治水无形状,乃殛鲧于羽山”。鲧治水九年以失败而告终,治水重任降于谁身?他暗中考察选贤才。这里还有这样的传说:据地质资料表明,当时此处(指舜江,今曹娥江)尚无固定江流,一下大雨,漫地遍野洪水泛滥。舜以此地为治水“试验田”考察禹,要他拿出治理方案。禹就拿起伏羲送的玉简度量土地,决定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江河,引水入海。禹绘就一张弯弯曲曲的江水图,呈在舜的面前。舜的妹妹婐首先提出反对,嘲笑禹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钻地洞”,像鲧一样,也是无能之辈,不应把江水图画得弯弯曲曲,特别是中段(三界至上浦)更不像话。舜问禹,为什么江水如此弯曲?禹说:“水太多了,造成洪灾,但如果江水太直,一下子泻光,又会出现可怕的旱灾。所以江水弯曲,利于蓄水抗旱。”舜知人善任,各诸侯也都佩服禹的治水方略,就推举禹去治水。舜命禹先治理小江小河,即今小舜江(以点到面),再治理大江大河(全面推开),终于获得成功。

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圣贤之君,把这条江改名为大舜江。东汉曹娥投江寻父的故事流传后,人们又把这条江改名为曹娥江。这条上虞的“母亲河”,实则启始于舜、禹治水。

分享到:
0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