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政务资讯>文史天地

曹娥江名称考
发布日期:2007-09-27字体:[ ]

 

郭庆祥

曹娥江是流淌于上虞境内的一条大江,这条大江蕴含着灿烂的古代历史文化,令人遐想。仅就其名称而言,就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曹娥江原名什么?曹娥江因何得名?曹娥江一名何时开始流行?在曹娥江一名流行前后这条江究竟有哪些名称?这一连串的问题把人们引向久远的历史时代,使人们领略到上虞孝文化的源远流长。

曹娥江原名什么?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众说纷纭:有的说叫“舜江”;有的说叫“剡溪”;有的说叫“上虞江”。在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的《上虞县志》中,对这一问题的各种答案采取“兼收并蓄、择一取正”的办法,于《水文•江河》栏内作了这样的记载:“曹娥江古称舜江,别名剡溪、上虞江。”笔者认为,这一记载与事实不尽一致,因而欠妥。事实上,曹娥江原名上虞江,这是古称,并无别名。这种说法有何根据呢?根据有三:

其一、是王充的著作《论衡》。在《论衡•书虚篇》中,王充说:“浙江、山阴江、上虞江皆有涛。”在王充列举“有涛”即有潮汐的三大江中,“浙江”就是钱塘江;“山阴江”就是若耶溪;“上虞江”就是后来更名的曹娥江。可以说,在现存的古书中,把上虞境内的这条大江称为“上虞江”的,要数《论衡》为最早。《论衡》的作者王充(27—97),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学识渊博,熟知历史地理。在《论衡》中,他肯定虞舜实有其人,对虞舜的论述有90处之多,但从未提到因虞舜而把这条大江称为“舜江”之事,也从未把这条大江称为“舜江”,而只是把它称为“上虞江”,也无“剡溪”这一别名。

其二、是范晔撰写的《后汉书》。在《后汉书•孝女曹娥传》中,范晔说曹娥的父亲曹盱是在“县江”中溺死的,孝女曹娥投江而死在“县江”。曹娥父女所在的县,是上虞县。可见,《孝女曹娥传》中所说的“县江”,乃是“上虞江”的简称。

其三、是郦道元撰写的《水经注》。在《水经注•浙江水》中,郦道元说:“江水东迳上虞县南”,“县南有兰风山,山少木多石,驿路带山,傍江路边,皆作栏杆。”关于上虞境内这条大江的名称,郦道元从一个故事中带出:琅邪王方平,性好山水,又爰宅兰风,垂钓于此,以永终朝。行者过之不识,问曰:卖鱼师得鱼卖否?方平答曰:“钓亦不得,得复不卖。亦谓是水为上虞江,县之东郭外有渔浦,湖中有大独、小独二山。”就上虞这条大江的名称而言,郦道元说“是水为上虞江”,这是千真万确的。他所提到位于县东郭之“渔浦”,就是现今的白马湖。郦道元(?一527)是北魏地理学家,他所撰写的《水经注》,是公元六世纪前中国最全面系统的经典地理著作,文笔优美,享誉中外。在这部古代地理名著中,郦道元从未把上虞境内的这条大江称为舜江,也没有说别名剡溪,而只是把它称为“上虞江”。
正是因为这条流淌于上虞境内的大江在古代的名称,除了王充所称的“上虞江”之外,尚未发现有别的名称,所以,车越乔、陈桥驿在其合著的《绍兴历史地理》中说:“曹娥江古代除王充所称的上虞江以外尚有何名,确实尚难肯定。”这就有力地证明:曹娥江原名上虞江,也就是说,曹娥江古称上虞江;说“曹娥江古称舜江,别名剡溪,是没有可靠根据的。

曹娥江因何得名?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众口一致:曹娥江因孝女曹娥投江寻父的故事广为流传而得名。为了增进对这一答案的理解,有必要弄清两个问题:曹娥投江寻父的故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曹娥投江寻父的故事为什么会广为流传?

关于孝女曹娥投江寻父的故事,南朝(宋)史学家范晔(398—445)在《后汉书》中有所记载:“孝女曹娥者,会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为巫祝。汉安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溯涛婆娑迎神,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至元嘉元年,县长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傍,为立碑焉。”“汉安”是东汉顺帝刘保的一个年号,“汉安二年”即公元l43年;“元嘉”是东汉桓帝刘志的一个年号,“元嘉元年”即公元l51年。孝女曹娥是在公元l43年夏历五月,为寻父投江而死的,她死得悲壮,令人失声动容。8年之后,上虞县令度尚改葬曹娥于江南道傍,并且为她立碑。关于孝女曹娥投江寻父的故事,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也有所记载:“江之道南,有《曹娥碑》,娥父盱,迎涛而死。娥时年十四,哀父尸不得,乃号踊江介,因解衣投水,祝曰:若值父尸,衣当沈;若不值,衣当浮。裁落便沈,娥遂于沈处赴水而死。县令度尚,使外甥邯郸子礼为碑文,以彰孝烈。”郦道元考察过上虞河道,见过曹娥碑。他对孝女曹娥投江寻父故事的记载,取材于民间传说,文字生动优美。

孝女曹娥投江寻父的故事之所以会广为流传,原因很多。首先,是因为曹娥投江寻父的孝烈行为十分感人,在当时就出现“千夫失声,悼痛万余,观者填道,云集路衙,泣泪掩涕,惊动国都”的动人场面。其次,是因为上虞县令度尚对孝女曹娥采取改葬、建庙、立碑等方式,大力加以表彰。再次,是因为邯郸淳(字子礼)撰写的孝女曹娥碑文十分出色,连文学、书法名家蔡邕也前来观看,并且在碑阴题字称赞,认为邯郸淳所撰孝女曹娥碑文是“绝妙好辞”。但是,蔡邕的赞语是用“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隐语来表达的,人们百思而不得其解,后来由曹操主簿杨修以敏捷的思路破解,才使人恍然大悟。总之,由于曹娥投江寻父的孝烈行为十分感人,事后上虞县令度尚对曹娥的孝烈行为大加表彰,由曹娥碑所引出的众多文坛佳话引人入胜,从而使曹娥投江寻父的故事得以广为流传。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使古代的上虞江后来更名为曹娥江。

曹娥江一名何时开始流行?上虞江因孝女曹娥投江寻父的故事广为流传而更名为曹娥江,这个更名的时间,自然是在曹娥投江寻父这一故事发生之后。但是,曹娥江这一名称究竟何时开始流行,却是一个有待考证的问题。根据笔者的初步研究,已经可以断定:曹娥江这一名称开始流行的时间,既不是在东汉和魏晋南北朝,也不是在唐代,而是在宋代。

为什么说曹娥江这一名称不是在东汉开始流行的呢?这是因为在南朝(宋)范晔撰写的《后汉书•孝女曹娥传》中,虽有关于孝女曹娥投江寻父和上虞县令度尚为曹娥改葬、立碑的记载,但却没有提到“县江”即上虞江因此更名之事。

为什么说曹娥江这一名称不是在魏晋南北朝开始流行的呢?这是因为在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撰写的《水经注》中,虽有关于曹娥碑的记载,而且把曹娥投江寻父的故事写得有声有色,但却没有提到更改江名之事,他仍然把这条江称为上虞江。

为什么说曹娥江这一名称也不是在唐代开始流行的呢?这是因为在北宋以欧阳修为主撰写的《新唐书》中,仍然称这条江为上虞江。请看《新唐书•地理志》中关于会稽山和上虞江的记载:“会稽,望。有南镇会稽山,有祠。东北四十里有防海塘,自上虞江抵山阴百余里,以蓄水溉田。”这一记载标明了上虞江的地理位置和当时附近流域对上虞江水的利用,并未称这条江为曹娥江。车越乔、陈桥驿在《绍兴历史地理》一书中说得完全正确:“直到唐,曹娥江一名尚未流行。”  。

为什么说曹娥江这一名称是在宋代开始流行的呢?这是因为在《嘉泰会稽志》中有关于曹娥江的明确记载:“会稽县:曹娥江,在县东南七十里。源出上虞县,经县界四十里,北入海。”“嘉泰”是南宋赵扩的一个年号,《嘉泰会稽志》成书于嘉泰元年(公元l201年),在这一年的二月,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为这部《会稽志》作序。而在此之前,陆游在诗歌中已经提到“曹娥江”这一名称了。例如,在淳熙十年(公元ll83年)春,陆游作诗《娥江野饮赠刘道士》,诗中的“娥江”就是曹娥江的简称。
那么,曹娥江这一名称究竟在宋代何时开始流行的呢?这是一个有待进一步考证的问题。据笔者所知,在宋代诗人中,最早在诗中提到曹娥江的,是北宋诗人杨亿(974一l021)。他在《送僧归越》诗中说:“曹溪嫡祠多参见,碧落仙乡偏往还。”诗中提到的“曹溪”,指的就是曹娥江;诗中提到的“嫡祠”,指的就是曹娥庙。可见,曹娥江这一名称,在杨亿生活的北宋时期,已经开始流行。

在曹娥江一名流行前后这条江究竟有哪些名称?如前所述,在曹娥江这一名称流行之前,这条江的名称除“上虞江”外,几乎没有别的什么名称。只有唐代诗人萧颖士(709--760)在一首诗中,把这条江称为“越江”。这首诗的题目叫《越江秋曙》,全文如下:
  “扁舟东路远,晓月下江濆。潋滟信潮上,苍茫孤屿分。

林声寒动叶,水气曙连云。礅日浪中出,榜歌天际闻。

伯弯常去国,安道惜离群。延首剡溪近,咏言怀数君。”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是从越州乘船,由运河向东进发。进入波涛滚滚的大江后,向南逆流而上,去剡溪游览。他把上虞境内的这条大江叫做“越江”,对这条江的美丽景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剡溪是诗人十分向往的地方,因为那里的山水秀美,曾有不少名人在此隐居,所以当船驶近剡溪时,他延首观望,咏言怀念。
    从上述对诗意的介绍中,不难明白:处在剡溪下流有潮汐的这条大江,无疑是上虞江。诗人之所以把它称为“越江”,大概是因为它是越州第一大江的缘故。
    在曹娥江这一名称流行之后,自然大家都称曹娥江了。当然,除了“曹娥江”这一全称之外,还有“曹溪”、“娥江”、“曹江”等简称。
    例如:北宋诗人杨亿在《送僧归越》诗中,把曹娥江简称“曹溪”;南宋诗人陆游在《娥江野饮赠刘道士》诗中,把曹娥江简称为“娥江”;明代文学家王思任在《东山》游记中,把曹娥江简称“曹江”。

不过,万事总有例外。北宋诗人梅尧臣(1002--1060)就与众不同,他把曹娥江称为“剡水”。例如:在《送上虞孙主簿》诗中,他说:“稽山参云深,剡水与天碧。”在《臧子文•县主簿》诗中,他也把曹娥江称为“剡水”。这首诗的全文如下:

“剡水无浅深,历历能见底。潜鳞莫见窥,尘绂聊堪洗。古木潭上阴,遗祠岩下启。应识道傍碑,因风奠醪醴。”

诗中所说的“剡水”,是指剡溪之水;诗中所说的“遗祠”,是指曹娥庙:诗中所说的“道傍碑”,是指曹娥碑。众所周知,曹娥庙和曹娥碑是在曹娥江边。可是,梅尧臣把它们说成是在“剡水”了。这种“张冠李戴”,是不恰当的,因为这种称法抹煞了剡溪与曹娥江的界线,把曹娥江混同于剡溪了。而事实上,剡溪与曹娥江是有界线的,这个溪、江的分界线,就是清风岭。关于这一点,明代文学家王思任在《剡溪》游记中说得很清楚。他说:“浮曹娥江上,铁面横波,终不快意。

将至三界址,江色狎人,渔火村灯,与白日相上下;沙明山静,犬吠声若豹,不自知身在板桐也。昧爽,过清风岭,是溪江交代处,不及一唁贞魂。”

以上,是游记《剡溪》的开头两段。这两段文字,对于明确剡溪和曹娥江的区别与分界线相当重要,因而有必要作一些介绍和文字的疏通。

王思任(1574--1646),字季重,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万历进士。他是明代具有民族气节的文学家。从游记《剡溪》开头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这位明代文学家是从绍兴到剡溪去游览的。他乘船东行,进入曹娥江后向南逆流而上。由于是在夜间行驶,夜幕笼罩下的江面,犹如曹娥悲伤阴冷的面孔,使人心情沉重,始终愉快不起来。将到三界的时候,江色迷人,渔火村灯,与白天不相上下;沙明山静,狗的叫声像豹一样,居然不知自己身在船中。天将亮未亮时,船过清风岭,这是剡溪和曹娥江的交接处,可惜已来不及向曹娥的贞魂吊唁了。

可见,清风岭是剡溪和曹娥江的分水岭。北宋诗人梅尧臣如果明白这一点,就不会把曹娥江称为“剡水”了。

那么,在明代以后曹娥江是否就没有人用别的名称了呢?也不尽然。清代学者齐召南在《水道提纲》中说:“曹娥江即古剡溪”。光绪《上虞县志校读》卷二引《名胜志》说:“(江水)自剡县来,东折而北,至曹娥庙,名曹娥江。又北至龙山下,名舜江,又西北入于海。”笔者在上面已经考证过,“曹娥江即古剡溪”的说法,是没有可靠根据的;至于把曹娥江的全部或一部分称为舜江,也是没有可靠根据的。众所周知,虞舜是一个著名的孝子,又是远古“五帝”之一,位尊至极,如果流淌于上虞境内的这条大江原名“舜江”的话,那就使人难以理解,一个东汉农家少女曹娥的孝烈行为竟然能在以帝王为至尊的封建社会里使“舜江”易名?!这种不可能性从反面证明了一个事实:曹娥江的原名,不是“舜江”,而是上虞江。

 

分享到:
0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