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政务资讯>文史天地

东山文化掠影
发布日期:2007-09-27字体:[ ]

                      丁加达

 

    东山文化,源远流长,光彩夺目,在我国历史典籍中占有重

要的篇章。

               东山谢家来历


    谢氏为华夏第24位大姓,大约得姓于2800年前。

据《通志·民族略》载:“谢氏,姜姓,炎帝之裔,申伯以周宣王(公元前827一公元前782年)舅受封于谢。”成为谢氏最早的祖先。公元前后,谢姓人已分别迁移到河南、湖南、江西、湖北、四川、云贵各地。

晋代,河南陈郡谢氏发展成为名门大族。西晋末,黄河流域战乱频仍,中原人大量迁往江南,典农中郎将阳夏(河南太康)谢瓒之子谢衡于永嘉5年(公元311年)始迁会稽郡上虞东山,成为江南谢家的发祥地,孕育出许多历史名人:衡子鲲、裒;鲲子尚;裒子奕、据、安、万、铁、石;奕子泉、靖、玄,女道韫;安子瑶、峻、琰;玄子奂;奂子灵运;琰子混……据统计,在东晋以后的250年间,谢家人有朝廷命官60多人,其中有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他们开创的文化称为东山文化。

 

东山文化面面观

 

东山谢氏几代人,在教育、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业绩是众所周知的,试分述如下。

教育上讲求实效  谢家人家学渊源深远,西晋时谢衡官至国子监祭酒,掌管全国教育,还做过惠帝的老师,其优良的教育传统历代不衰。

再说谢安,他隐居在东山时,顺理成章地成为子侄辈的老师,泉、靖、玄、道韫、瑶、琰、邈……都在一起受教。谢安施教的目的明确:长大后为国效劳、爱国奉献。一次,谢安问他们:“你们认为早日走上仕途好,还是更成熟些出去好?”大家一时答不上口,只有谢玄说道:“叔父的意思正是要我们成长得像庭院里的芝兰、玉树一般美丽挺拔,才能……”

这里的芝,指灵芝;兰,佩兰;玉树,宝树。此话传颂至后世,谢家人以“宝树堂”为其堂号,源出于此。

谢安孙谢混(晋武帝尚书令、驸马)住在建康(今南京市)乌衣巷时,也像他的祖父那样,教育侄儿们如灵运、瞻、曜、弘微……要健康成长,为国效劳,他在《诫族子》诗中,对每个受教育者都在鼓励中指出缺点,果然很有成效。

政治上爱国奉献  在封建社会里,有句话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所谓“兼济天下”就意味着入仕做官,出将入相,为国家作贡献。谢安不仅这样教育子孙,自己也身体力行,只是由于当时社会“人少畜生多”,仕途凶险,所以才再三拒绝朝廷的“征召”,在“天高皇帝远”的东山悠哉游哉,但是“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一旦到了国家存亡的紧急关头,他还是“东山再起”,先出任吴兴太守,不几年就进入中央机构辅政,使朝野悦服,声名大振。

谢安的子孙多勤政、廉政。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门阀制度的影响下,很多人身居高位,如齐朝谢庄,梁朝谢瀹,陈朝谢览、谢举兄弟,“三代四尚书(吏部尚书)”,实为世所罕见。另外也有在内忧外患中不避艰险、忠义报国的,如谢安子琰、琰子混、肇、峻,都死于国事,史称“忠孝萃于一门”。

军事上屡建奇功  东晋以后,南北两个政权对峙,黄淮地区战事频仍,谢家不少人先后镇守边关,屡建奇功,尤其是淝水之战,其辉煌业绩震古铄今,彪炳史册。

那是公元383年的事情。

北方前秦苻坚率80万大军,直指建康,夸口说:“投鞭长江,可以使江水断流!”

东晋朝庭内外,惊恐万状。

谢安安之若素,以大无畏精神,把自己的亲人推向前线:弟石——征讨大都督、侄玄——先锋都督、子琰——中锋都督,自己坐镇京城,遥控指挥。

第一仗,洛涧,前哨战。谢琰以5000北府兵,一举击溃敌5万余众,把秦军杀了个下马威。

第二仗,淝水,主力决战。谢玄以五万士卒迎敌。

晋军略施小计,要秦军后退几里,让晋军渡过淝水,以作战场。秦军以为可以突击晋军,同意后撤。谁料这一退,秦军阵脚就乱,一乱就逃。“八公山上,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也以为晋军杀来。

晋军大获全胜。捷报传来,谢安正与友人下棋。友人问前方消息。谢安“了无喜色”地说:“孩儿们已破了贼寇!”仍然继续下棋,好像一切都是预料中的事。

文艺上标新立异  东山谢氏在文学艺术领域里的名人,灿若星辰。东晋有音乐家谢尚、女诗人谢道韫、文学家谢混;南朝末有诗人谢灵运,文学家谢惠连、谢庄;齐朝有诗人谢眺,其中谢灵运的诗清丽自然,一改玄言诗虚玄晦涩的旧风,所以谢灵运被誉为我国山水诗的奠基人。

齐宣城太守谢眺,为永明体诗人的佼佼者。“澄江静如练,余霞散成绮。”这是他的传世名句。他和灵运合称“大谢、小谢”,有《谢宣城集》遗世,其诗一开唐代五言绝句的先河。

哲学上崇尚自然  六朝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人的平均寿命约30岁左右,连曹孟德都慨叹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所以,谢安宁可与王羲之、许询、支遁法师等人“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做官)意”。他们还尚清谈,讲玄学,探讨《易经》、《老子》、《庄子》中的奥秘,如天道(宇宙)的阴阳变化,社会上如何“行不言之教,为无为之治”,人生的“有无相成,祸福相依,生死相因”。谢安能活到66岁,与其人生哲学很有关系,清谈之风,风靡一时,后世称之为魏晋遗风。

此外,东山文化还有书法、绘画艺术以及佛学的许多成果,恕不赘述。

经济上促进发展  这里为什么提经济,因为经济是基础,文化是上层建筑,两者相辅相成。

中国古代史专门有《南朝江南经济的发展》一章,讲到晋代从北方南迁的大族,如陶侃、祖逖、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由于每户人口众多,往往几百几千,他们在江南各地占有大量土地,利用北方的先进农业技术进行大规模生产,大大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引用谢灵运《山居赋》中写始宁墅(今上虞章镇一带)的生产情况,有几句话:“田连冈而盈畴,岭枕水而通阡”、“南山三苑,北山二园。百果备列……桃李多品……”,看来章镇之所以成为农业大镇,是不无来历的。

 

传承文明代有其人

 

东山谢氏子孙繁衍,由于外出做官的多,往往外迁各地。六朝时多迁到建康(今南京市)、宜兴(今湖州市)、东阳(今金华市)、会稽(今绍兴、宁波市)、永嘉(今温州市)等地为主,后来又辗转到福建、台湾。明代以后,连同广东等地的谢氏后人,纷纷向东南亚各地迁移,直到今日,美、欧各洲都有,谢家人的足迹遍及全球,且多有建树。如泰国著名实业家谢枢泗,曾被泰皇赐封男爵,并获白象勋章;谢慧如曾获泰皇御赐四等皇冠勋章,还有正大集团董事长谢国良、正大卜攀集团创始人谢易初等。美国有学者谢益谦、苏里南国有财政部长谢欣、印尼有汽车大王谢建隆等。

值得一提的是台湾谢汉儒先生,年事已高,他担任“中华两岸事务交流协会”名誉会长、“世界谢氏宗亲总会”会长多年,久享盛名。

回头再看上虞的谢氏后裔,从旧《上虞县志》中可以找到许多。仅明代就有学问家谢肃、工部郎中谢忠、户部侍郎谢泽、画家谢彬,还有连大奸臣严嵩都畏惧三分的御史谢瑜……

斗转星移,时至今日,也有不少出类拔萃的谢氏后人在各条战线上尽心尽力,成绩卓著,上虞人是有目共睹的。

如前所述,谢氏有一种优良的教育传统。笔者从2002年上虞市乡贤研究会编的《虞籍名士录》中发现,光是谢塘镇出生的谢姓高级知识分子包括谢晋、谢绳武(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在内,竟有15人之多,这是否与民国时期谢家塘那所著名的陈留小学有关,值得深思,谢氏后人,一如既往,爱国奉献。

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当我在20多年前看谢晋导演的《高山下的花环》这部电影时,却泪如雨下,因为这里面也渗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术无国界,更无宗族界限。东山文化是属于谢家人的,也是属于上虞的,属于中国的,属于世界的。我不姓谢,与谢家非亲非故,但当“东山文化国际研讨会”在我市举行之际,作为一个上虞人,谁能不引以为荣?!

    感奋之余,谈一孔之见,以作引玉之砖。

 

分享到:
0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