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政务资讯>文史天地

上虞,“浙东唐诗之路”的源头
发布日期:2007-09-27字体:[ ]

 

 陈胜龙    俞立青

 

唐诗之路,这是一条神奇的路线。尽管在任何一张地图上,不可能看到其实际存在,但沿线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村野牧歌、清流舟筏……堪称剡中一条对唐诗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古风景线。这条风景线自镜湖、浙东运河、曹娥江至剡溪,溯源而至石桥(石梁)登天台山。这是晋唐以来文人墨客好游的一条古道,风光秀异,山水奇绝,曾留下许多杰出诗人的足迹和诗篇。 

唐时,文人诗家游览浙东,主要靠水路,其干线就是浙东运河和剡溪。那时,剡溪已被称为“日夜入沧溟”的仙溪,入剡一游,是人们最向往的风流雅事。因此,有名的诗人接踵而至,踏歌而行,颇多吟咏。而入剡的起点则是杭州,渡钱塘江而至越洲。

据统计,在《全唐诗》收载的2200余位诗人中,有312位到过剡中。在《唐才子传》收载的278位才子中,有l74位到过剡中。杜甫20岁时就入台、越,对剡溪“欲罢不能忘”,竟流连忘归达4年之久。这些唐代诗坛上的杰出人物,一经入剡,便对这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感怀不已,在这条古道上徜徉止息,唱和不绝,留下许多令今人“耳熟能详”的诗作,形成了任何地方都不能替代的文化积沉,并对清丽、隽永、灵秀的唐诗特色的形成,起了载体作用。   

“唐诗之路”最早是由竺岳兵先生在1984年提出的,当时被称作是“古代著名旅游线”。他在1984年写的《李白“东涉溟海”行迹考》发表于1988年的《唐代文学研究》,l985年底之后,“唐诗之路”这一概念才逐渐在学术界得到确认。1990年,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中华书局总编辑傅璇琮等23位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经过实地考察之后联名给浙东绍兴、宁波、台州、舟山市(地)写信,认为“位于天台山麓的古沃洲至石桥一段的溪流,是当时著名的水上旅游线”的“这一考察结论是正确的”。1991年中国首届唐宋诗词国际学术讨论会致函绍兴市人民政府,认为竺岳兵提交该会的论文《剡溪——唐诗之路》翔实可信:“浙东在唐代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这年6月,浙江四市(地)市长专员联席会议,发表纪要称:“对唐诗之路的开发问题,各方均同意作进一步实质性探讨。”11月,新昌唐诗之路研究开发社正式成立。1993年7月由它主办,召开了首届中国唐诗之路学术研讨会,并对唐诗之路再一次进行全程考察。一条被重新发现的古代旅游线,完全得到了确认。

“唐诗之路”的提出和确立,无论在文化上,还是在经济上都是一件大事。现在,剡中之地因“唐诗之路”而声名大振,影响及于海内外。

 

“唐诗之路”概念浅说

 

也许知道我国有“丝绸之路”的人很多,但知道有“唐诗之路”的人就不多了。

过去有人把唐诗之路写成唐诗之旅、唐诗文化,其实,唐诗之路与唐诗之旅、唐诗文化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唐诗之路”的概念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指的是浙江东部地区唐代诗人往来比较集中的古代旅游线。它自萧山西兴渡口出发,由古城绍兴镜湖向南经曹娥江,沿江而行,入剡溪,溯江而上,经新昌沃江、天姥,最后至天台山石梁飞瀑,全长约190公里,所及面积达2万多平方公里;第二层含义,也就是深层含义。它就像我们常说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那样的“路”,同属思路范畴。不同的是,“政治路线”的“路”,是属逻辑思维的思路,“唐诗之路”则是形象思维的思路,是诗人凭借浙东山河和丰富的文化底蕴的感性材料,通过想像、联想和幻想,伴随自己炽热的感情,进行概括和集中而喷发为诗的思维过程。

 

唐诗之路源头初探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这是唐朝诗人李白《忆东山二首》中的一篇。东山,曾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之地,无数唐代诗人慕名谢安、谢灵运和谢眺而来,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其中更以唐代山水诗的杰出代表李白而被后人所熟知,他四进浙江、三到剡溪、两上天台山,而其中三到剡溪,均上东山叩拜。缘何三上东山叩拜,不少学者对此认同一致,因为在东山,缘于曾有一位志存高远、力挽狂澜的先贤隐居多年,进而孕育出一种激励和鞭策后人胸怀全局、站高一步、未雨绸缪、成就大事的“东山精神”。

谢安,字安石,出生于晋安帝太兴二年(公元320年),晋孝武帝太元十年(公元385年)逝世,享年66岁。谢安一生,大致可以分为“再起”之前和“再起”之后两大时段。“再起”之前,他早已以白衣名士的身份闻名于东晋朝野,并于20岁那年应东晋开国贤相王导之邀到相府任短短数月的“佐著作郎”,不久便称疾归隐上虞东山,与大名士孙绰、许询、王羲之等过起了“出则游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的隐居生活,时间长达20多年。可以说“东山再起”前的谢安,几乎是个遗世独立之人。然而在“再起”,之后,作为吴兴太守,他即以无为之治,把吴兴郡治理得里巷安宁、百业兴旺、老少得福,以致他离任后,当地百姓还念念不忘他的恩惠。此后不久,谢安进入东晋最高权力中枢,他以铁一般坚强的手腕治理国家,很快使晋廷上下内外敬服。晋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北方前秦天王苻坚指挥83万人马,以投鞭断流之势,企图一举吞并东晋。面对敌强我弱、军力悬殊之势,谢安镇定自若,运筹帷幄,仅以侄子谢玄率领的8万北府精兵,在淝水西岸击败了不可一世的苻坚及其近百万人马,取得了淝水大战的决定性胜利,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奇迹。大战胜利后,也使谢安及其家庭的声望达到了顶峰。可以说谢安的一生就在于他所诠释的教育讲求实效、政治上爱国奉献、军事上屡建奇功、文艺上标新立异、哲学上崇尚自然,他无可厚非地成为古代知识分子中的学习楷模,也成为李白三上东山叩拜谢安的重要理由。
   与此同时,谢灵运作为谢安的侄曾孙,其诗文造诣成就他成为中国山水诗的一代鼻祖,而李白的山水诗受其影响,继承晋朝的风格,也成为唐朝山水诗的杰出代表。由此更可以推究,上虞是“唐诗之路”源头的不二之选。

 

专家认定“上虞是唐诗之路源头”

 

2006年11月26日,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个普通的日子,但是在对于我市一直执着研究“唐诗之路”的文化人来说是一个值得欣喜的日子。北师大教授、央视“百家讲坛”学者康震,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新疆师大副校长薛天纬,北京师大教授尹小林,安徽大学教授陶新民,唐诗之路研究会会长、唐诗之路研究开发社社长竺岳兵等l3名来自全国知名院校的专家教授齐聚上虞谢安故里东山脚下,举行了一次“浙东唐诗之路”研讨会。竺岳兵认为,谢灵运(谢安侄曾孙)被公认为中国古代山水诗鼻祖,他曾在上虞东山居住了很多年,他的诗对唐代诗风影响很大。可以说,上虞不仅是唐诗之路中传统意义上的重要驿站,更是“浙东唐诗之路”的源头。

 

“唐诗之路”源头开发前景及现实

 

近年来,作为稀缺的文化旅游资源,“浙东唐诗之路”频频受到国内外文化和旅游界专家学者的关注。上虞被专家一致认为是“浙东唐诗之路”的“源头”,主要是自晋代起,这里渐成为人文荟萃之地,源远流长的山水诗在此滋生,与之有连带关系的书法、绘画、雕塑以及道教、佛教,也在这一带达到了鼎盛。到了唐代,诗圣李白三次上东山拜见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典范——谢安和山水诗人谢灵运和谢眺,之后才有了唐代诗人的纷至沓来,在这里流连忘返,吟咏不绝,成为唐诗发展中的一个特异地区。

由此证明,上虞作为唐诗之路的源头,名至实归。虽然在见多识广的今人看来,这里的风景已经不能让他们像古人那样震撼惊叹,但小桥流水、翠竹山林的景致,还是别有怀古幽情。其中更有大量描写上虞绮丽山水的诗篇将人们带进了一个风光秀异、山水奇绝的境界,它不但激发起历代人民群众的美好想像,更创造出一个个关于山川古迹、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的优美传说。

不少诗篇所涉及到的曹娥江是“唐诗之路”的中枢之一,其沿江两岸自汉以来就盛传孝女曹娥的传说。后人为她的行为所感动,把投江背父尸而浮出水面的曹娥埋在江边,并建庙立碑纪念。这条江,本名舜江,后便改名为曹娥江,这个地方也便改名为曹娥。曹娥庙为上虞县境内最大的庙宇,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  

位于上浦镇的东山,是谢安和山水诗人谢灵运的隐居之地。它在千年的虞山舜水中,并不显眼,但却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哲学等多个领域,以越中名山的称号,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成为文人墨客慕名游览之地。缘于谢安身体力行,只是由于当时社会仕途凶险,所以才再三拒绝朝廷“征召”,身居会稽东山。然而他远大的心却系着社稷安危。尽管他与其他名士吟诗作词,表面上看是无意出仕,但实际上他是等待时机成熟。后来,东晋朝内乱外扰,岌岌可危,他临危出仕,立即粉碎了桓温的篡位阴谋,调和了朝内各种矛盾。在军事上,他又与兄弟子侄合力击败了前秦苻坚的凶猛进攻,收复了中原失地,使民众免受战乱,写下了“东山再起”的显赫历史。

在这里可以全情倾听谢安墓的静静诉说,感受李白“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的意韵。

多年来,我市学者致力于研究、收集、整理、出版了大量关于上述两地的诗作。而旅游部门也考虑过如果将各个保存完好的景点串成一线,必将促进我市文化、经济的发展。所以也对“浙东唐诗之路”深厚的文化内涵、题材进行了探索和讨论,希望能通过开发和推广此线,将旅游资源早日转为资源产品。如今上虞作为唐诗之路源头,更有一种可能将当地迷人的人文与自然景观结合起来,作为一旅游风景资源进行开发。

目前,我市对“唐诗之路”的探索,依然停留在学者们的书作上,业内人士认为,“唐诗之路”与我市作为青瓷发源地相当,作为一条相对而言“文化味”特浓的“诗歌之路”,就其所涉及到具体操作层面而言,要将与其他布有“唐诗之路”景点的县市协调起来,在目前各地发展的大背景下,几乎是不可能的。

由于缺少统一的规划作指导,一些景点已处于“应急”状态。“唐诗之路”主要是水路,但一些湖泊变小,一些江河被填变窄,有些地方根本无法通行;一些景点周围的古树不断减少,景点或遗迹周围建厂、建房现象十分普遍;有些地方开发时,零打碎敲,急于求成,缺乏文化内涵。

 

“唐诗之路”源头待启程

 

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新疆师范大学校长薛天纬在讲到上虞作为“唐诗之路”源头开发层面时,热切希望有关部门能在继承和发扬谢安精神基础上,将现有资源进行整合,然后统一规划。

马鞍山李白研究所研究员李子龙认为要充分挖掘“唐诗之路”源头特色,使之真正成为一种城市文化的品牌。
    北师大教授、央视“百家讲坛”学者康震表示,从开发层面而言,笼统地谈论“唐诗之路”,其实并无多大意义,尽管“唐诗之路”目前总体上分割于各个城市,但就上虞而言,应该将资源整合起来,通盘规划。

那末,上虞作为“唐诗之路”的源头,究竟其卖点何在呢?我市旅游局局长赵南兴认为旅游作为产品,必须吸引游客眼球,还要强调参与性,在充分挖掘上虞山水特色的基础上,形成“大旅游”概念,使上虞真正融人“唐诗之路”。而对景物并不需要刻意修饰,可以在保持现状的基础上,与“唐诗”的文化内核匹配起来。   

与此同时,不少专家学者还认为,“唐诗之路”作为一条文化之路,政府部门考虑开发“唐诗之路”的出发点也不能仅仅局限于旅游开发层面,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回报率,还应考虑到铸造城市文化灵魂结合起来。上虞“东山”的开发,就应充分发掘谢安“东山再起”的精神内核,让其与舜文化、孝文化、梁祝爱情文化一起顾为上虞独特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元素。

 

 

分享到:
0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