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政务资讯>文史天地

上虞舜迹考
发布日期:2021-10-11字体:[ ]

夏振扬

 

舜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舜生活的年代距今大约已4000多年,还是父系氏族时期。应该说那时的中国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概念。古人逐水而居,宜牧宜农,在水草生长的地方,形成一个个自然的人居部落。舜是当时部落联盟的最高首领。他从在前任首领尧手中接过权柄后,治水以安民,划界以定边,制礼以化治,正典以明法,荐贤以惩凶,举农以惠民,仁孝待人,知人善用,虚心耐谏,严于律己,开拓进取,在民众中享有崇高声誉,开辟了一个政通人和、百业兴盛的共和时代。

舜出身微寒,自小从事耕田、捕鱼、掘井、制陶、筑廪之类的繁重劳动,因其双目重瞳,故又名重华。史载其“盲者子。父顽、母嚣、弟傲”,受尽家人的迫害和凌辱,但他不以为意,仍“克谐以孝”,勤勉做事,“烝烝治,不至奸”。他的为人感动了天下百姓,其事迹传到了当时的最高部落首领尧那里,尧为使天下长治久安,启用舜管理天下事务,并将两个女儿皇娥、女英嫁给了舜。舜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深得尧信任。尧在年岁高迈时又决定把王位传给舜,而没有传给自己的儿子丹朱,由此而引发激烈的矛盾冲突。《辞源》曾如是记载:“上虞今县名,地名虞宾。舜避丹朱于此。”也就是说,舜继承皇位后,尧子丹朱不服,联动支持他的势力伺机发难,想夺取皇位。舜为了不使天下陷于混乱,从中原回到生地“河南之南”的浙东小陲上虞,过起了垦荒捕鱼的隐居生活。但朝中官员念其政勋德劭,痛恨丹朱的暴虐无道,遂有“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子而之舜;狱讼者,不之尧子而之舜;讴歌者,不之尧子而讴歌舜” (《尚书注疏·舜典》)之景况。文武官员蜂拥来到百官,拥戴舜回中原总理朝政。于是舜曰“天也”,便顺应天意和民众的呼声,登上了帝位。

舜的生地在什么地方?因何避丹朱于“河南之南”,历史的版本有好几种。关于舜的生地,目前有好几种说法,一说山西,一说山东,一说浙江,其它还有河南、陕西、湖南之说。现在除了舜死后归葬湖南九嶷山的说法学界比较认同外,他的生地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认同山东或浙江的,以《孟子·离篓下》所载为依据,文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人也。”“东夷”指山东或浙江,东部沿海。认同山西的,则以《史记·五帝本纪》作证:“舜,冀州(山西蒲坂)之人也。” 而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标注的舜生地则更为详细,其文云:“瞽叟妻曰握登,陶唐之世,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故姓姚氏。” 皇甫谧此说与上虞舜生地甚为相符。

《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前文引述《括地志》所说:“《会稽旧记》云:舜,上虞人,去虞三十里有姚丘,即所生也。”后人研究历代帝王身世,多有以《史记》作为依据的。当然司马迁在论述舜的生地时,也只是援引了前朝古籍的一些记载,并非自己考证出来的结论。而他在《五帝本纪》中则认为“舜,冀州人也”。司马迁如此断言,其实也合符情理。因为中原一带是史前文明的肇始地,而地处东南地区的上虞那时还属于未经开化的混沌之地,在太史公看来,蛮夷之地是不可能出现如舜这般旷古圣明的伟人的。但这也仅只是推论而已。

之后,宋人王十朋在他的《会稽风俗赋》更详细地说到上虞的许多舜迹:“舜生于诸冯,《孟子》以为东夷之人,历世逾远,流传失真。太史公以为冀州,然耶,否耶?然越之邑,则有上虞、余姚,水有渔浦、三怃,地有姚邱、百官。里焉有粟,陶焉有灶,汲焉有井,祀焉有庙,皆其遗迹也。意者不生于是,则游于是乎?”此说最后作如是推断:(以上迹象表明)舜如果不是出生在隶属越地的上虞,那也肯定到过上虞。光绪《新修上虞县志·古迹志》对王十朋所言地名及遗址作了详解:“舜井,在百官市舜帝庙北,皆堙为二墩。吴越时钱王镠复浚,得谶记宝物;吴越宝正中,旌教僧仪恩奏云:按图经,西北去三十五里有舜井二口,深三丈。舜子生时,井泉为涌,即淘金之处也。世传秦始皇封塞作两墩,名高一丈,相去三十余丈。晋宋以来,僧为佛寺。乡人或耕锄多得古砖甃石。南去半里有舜庙,北去半里有百官桥,东去二百步有机证院,唐僖宗朝赐额。”“姚邱在县十二都。周处《风土记》云:舜生姚邱。夏侯曾先《地志》云:即舜母握登感大虹生舜之地。下有虹漾村、东西赤岸。又《章图四书》云:舜生于诸冯,诸冯即上虞也。旧志载其地有握登山、历山、舜江、虞汀、舜井、舜庙、百官、象田、粟里。”“百官里,旧经云在上虞。沿舜百官牛羊仓廪之义。”“扶蜂里,旧经云上虞县北有渔浦湖,传是舜渔处。村民绕湖乱居故名。”“粟里,旧经云上虞县粟里,舜供储在此。”“虹漾村,在上虞西南载初乡有握登圣母祠,东西各有二赤岸,相传以为舜生之祥。”志书记载如此之详,所言之事如此确凿,反观宋人王十朋的推论,笔者以为过于谨慎,模棱两可,未能明确作出断论。舜作为勤政爱民、事必亲躬的大首领,自然踏遍神州大地,华夏各地多有他的足迹本不足为奇,如果把上虞仅仅看作“不生于是,则游于是”,那肯定有失偏颇了。据古今学者考证到的多方资料显示,“河南之南”的上虞不但是舜的生地,也是舜会同百官理视朝政的肇始地。如此,舜避丹朱于此,亦不难解释矣。

协助尧治理天下一段时间的舜,因避尧帝子丹朱回到上虞,居住在龙山南首的岭光一带,筑庐拓荒,亲耕历山,治理水患,教化乡民,传播中原文明。龙山近曹娥江(古称舜江)的山岭被后人改称隐岭,意即舜隐居之地。朝中官员因不满丹朱的荒淫、粗暴,更加思念勤政爱民的舜,于是纷纷前来上虞,迎接虞舜回朝理事。《水经注》引《晋太康三年地记》云:“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百官从之,故县北有百官桥。亦云,舜与诸侯会事讫,因相娱乐(娱通虞),故曰上虞。”百官、上虞之名由是而来。百官桥又名舜桥,是舜会百官处,号称“天下第一桥”,史载其在龙山北麓,原桥早废,经查访,该桥原址在曹娥江畔隐岭脚下,与舜庙相距约半里。其桥为四方的大石砌成,旁边有扶栏,临江,为往虞南的必由之路。

舜与百官共事朝政的地方是明堂弄,在今解放街横街路偏北处。明堂弄对面沿蒋家弄到今滨江豪园处,中间有一块巨大的石头,民间传说为“骑马石”,是舜上马之地;滨江豪园处原是大马场,是舜蓄养战马的地方;今百官农贸市场所在地是传说中的大教场,是舜教练兵马的地方。这些遗迹今已随城市建设的铺张而消失。百官东去十余里,建有东西车马往来的驿亭,即今驿亭镇所在。梁湖有“虞舜行宫”。今人所熟识的上虞宾馆内由著名书法家费新我题词的“舜井”,原在今上百公司南首的大舜庙内,相传舜当年居隐百官时,见这里洪水四溢,咸潮倒涌,百姓举家逃难。于是决心要治理江河,造福于民。但因东海一日二潮淹吞大地,百姓无淡水解渴,舜率众四处寻找水源,最后在龙山脚下挖下这眼井泉取水,使百姓得以维生。这眼井泉一直被保存了下来,直到1950年代被填埋。《越中杂识》记载“舜井,在上虞县(县城丰惠)西北三十五里百官市虞帝庙北,东西各一。钱武肃王浚之,得谶记宝物。”据传舜井内曾遗有不下一百件宝物,这些宝物在1000年前由吴越王钱镠命内衙指挥使徐仁绶迎归于杭州,藏于建浮图(佛塔)。今上虞宾馆内的舜井,其实是我们为了追怀虞舜的功德而挖掘的,就像一幅失传名画的托伪之作。

除上述提到的有关舜的景点和古迹外,遗留在上虞的舜迹与有关舜的传说还很多。

南朝梁《述异记》载:会稽有虞舜巡狩台,下有望陵祠。民国《舜帝庙志》载:握登圣母庙在十二都握登山巅,为舜母握登氏生舜处(《嘉泰志》),有祥虹阁可眺山水之胜。虹漾山在县西南四十里,下有虹漾村,东西赤岸,傍虹漾山,为握登生之地(《於越新编》)。历山在县西十里,舜所耕处(《会稽旧记》)。象田山在县西南二十里,周四十余里(《四明山志》)。山平衍,俗呼小天台。南有舜井,井上有风自来,曰自来风(《万历志》)。指石山在县西南四十五里。《旧经》云:上虞有立石,所谓指石者,言舜登此山石(《嘉泰志》)。以上说法与皇甫谧《帝王世纪》所载甚为一致。

舜迹在上虞无处不在。“三怃”指上虞有地名虞滨,其水经妫石入海,江里有上、中、下三怃,言二女降时,妫寺高险回曲,使者至,怃然而叹,故曰三怃(沈奎补稿)。“谷林”在县东,相传为舜所生处,傍有虞滨、妫石,即舜生地,复有历山,舜耕于此,嘉禾降此山(《太平寰宇记》)。《万历志》还对百官里、扶蜂里、百官市、百官渡、百官桥、牛羊村、粜米石、重华石等等有关舜在上虞的事迹都引经据典一一作了说明。

上虞境内有两条江,一条曹娥江,一条小舜江。据《嘉泰会稽志》载,曹娥江古称舜江,源出剡县东北流入。江分二道:一出曹娥江,一自龙山下出舜江又北流至三江口,入于海。小舜江则在县东南九十里,源出浦阳江,东北流至锡浦以至于江。这两条江是以纪念舜在上虞而命名的。

古人及史籍中认为舜为上虞人的记载很多。宋孙因《越问》中曾感叹:“越,舜禹之邦也。古有三圣人,越兼其二焉。”明徐文长也曾撰记:“舜之支庶,或食上虞”(《路史》)。清悔堂老人在《越中杂识》中写道:“虞舜支庶封于余姚,又封于上虞。以虞称国,故因曰上虞;以姚称姓,故因曰余姚。而其地有历山、舜井、舜田、陶灶,皆其子孙象舜所居而名之者。”《太平御览》载:“历山农者侵畔,舜往而耕者让。河滨渔者争坻,舜往期年而渔者让长。东夷之陶者窳,舜往陶,期年而以牢。”历山耕、河滨渔、东夷陶,无不指舜在上虞之生活。

上虞域内,除了众多的舜迹和有关舜在百官的传说外,舜的后人还多有建祠立庙以纪念这位古代大贤的。越中三庙一在上虞百官、一在余姚历山、一在绍兴城东)之一大舜庙,在当时可算是规模最大的庙宇建筑。此庙建于何时,已不可考。据《异述志》记载:会稽有虞舜巡守台,下有望陵祠。从中可推断,早在南朝梁时即有舜祠,这也许就是大舜庙的雏坯。后来的大舜庙为清朝咸丰年间重建,同治元年重修,以殿宇宏伟、结构独异、雕刻精湛而闻名。民国二十四年,乡人谷旸曾专为该庙写成《舜帝庙志》,共三卷。历史悠久的大舜庙在抗战时期遭兵燹,但旧观尚存。1950年代被改成粮库,“破四旧”时庙内圣像被毁,众多菩萨罹难,庙内宝物洗劫一空,后来就用作粮站,今已不复存在。

与舜密切相关的还有一个仇亭,是纪念舜后母的亭子。“会稽郡上虞有仇亭”(《汉书地理志》)指的就是此事。相传舜的后母、瞎子爹和弟弟合计不断迫害舜,舜不但不计较,反而事亲更孝。因此而成就了一代明君的丰功伟绩和高尚品质。舜的后人感念舜的伟德,在柯水(曹娥江)东侧建起一个巨殿,取名仇(音qiu)亭,意在告示舜后母的恶毒贪婪成就着一代圣人的伟业。关于亭名取“仇”之意,学者有两种理解:一为同舜母姓,二为古同“”,意匹配,蕴和谐之义。后解也暗含消弥人间一切恩怨纷争、和谐相处之意。仇亭历时二千余年,毁于晋。民间的影响和传播甚广。国学大师上虞人罗振玉就以“仇亭老人”为号,以他在学术领域的广泛影响热心传播家乡的历史文化。民国时期,百官乡绅谷旸、王庆生,说服在上海经商发达的乡人何衷筱,一度筹款重建仇亭,款项刚筹措得当,不料抗战爆发,战事骤紧,建亭之事终于未能如愿。这也成了历史的缺憾。

上虞是一个儒、释、道等宗教文化十分繁荣的地方。解放前夕仅老百官就有寺庙、道观、庵、教堂不下三十处,宗祠更是触目皆是。其中以大舜庙和旌教寺规模为甚。百官年年举行庙会活动,其中舜王庙会最为盛大热闹。此外,百官下堰头的下庙、崧厦镇的双枫庙,都是为纪念舜的妹夫桑九侯王建造的。舜的妹妹女果首与其夫桑九研究桑树的改良,发明了嫁接桑树的技术,从而发展了蚕桑业。后人称桑九相公为桑王,女果首为蚕花娘娘,民间一直以香火祭祀之。上虞及周边古代蚕丝业发达,与舜的妹妹及妹夫关系极大。

舜有弟象,据说小时桀傲无理,常常倚仗母亲的威势欺压同父异母的哥哥舜,甚至数番想暗害哥哥。舜不计较这些,反而处处让着象,以理开导像,以行动感染象,象后来终被兄长的行为所感化,洗心革面,弃恶从善,成为一个贤能之人。象最后殉于四川任上,死后备极哀荣,民间建象祠以祭祀其贤能。象死后,上虞乡人也专为他建起一座象祠,取名“栎林庙”,塑有象的神像,在今崧厦吕家埠。明代哲学家王阳明还为其作《象祠记》,以表彰象的功德。

其下是历代名人题写虞舜遗迹的有关诗选:

晓雨微茫水接天,隔江茅店有炊烟。杖藜独步沙头路,犹记当日趁渡船。

——(宋)李光《题百官渡》

苍梧云断帝升遐,奇石江边自古夸。莫道薰弦无逸响,鸡鸣寸念亦重华。

——(宋)赵汝普《题舜庙》

老断薰弦万壑幽,三千年事水空流。衮衣剥落星辰古,野庙凄凉鹿豕游。孝友风微惟旧井,神明遗胄尚荒丘。九嶷回首孤云远,老眼斑斑盼楚舟。

——(元)林景熙《舜庙》

猎猎回风乱落霞,百官江上布帆斜。寒云半锁岩腰树,浊浪平淘峰脚沙。雨雪连潮迷客渡,涂泥一尺困牛车。莫咩行路难如此,好就津头卖酒家。

——(清)桑调元《渡百官江》

昔读班固志,上虞有仇亭。柯水绕其侧,建筑大模型。丹朱亦应避,敝屣帝尧廷。百官竞朝贺,乃咨四海宁。帝曰都蒲坂,亭犹在沧溟。晋史亦载之,本是重华庭。古碑不可得,且复考图经。

——(民国)谷肇庆《访仇亭遗址》

孝友原为百世型,大江此支独扬灵。虞滨故事无人问,林海新添第六亭。

——(民国)谷《啸林张先生建林海亭于舜江之滨诗以记之》

自南宋以降,历代文人游于上虞山水的络绎不绝,为舜迹题词作文的亦很多。万历、光绪年间的上虞县志均有较多记载,正史、野史无不盛载其事。上虞民间有关舜在上虞的传说故事更是耳熟能详。如此星罗棋布的舜迹遗址,如此俯拾皆是的诗文记载,如此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无不明证了舜与上虞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地缘关系。


分享到:
0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